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编前的话) <留德家书>总计2000余封信,是一对父子的"两地书",也是一个家庭业已存档的历史记忆. 父亲:俞天白,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曾在<萌芽>担任副总编辑,199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品<大上海沉没>系列小说.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10,(6):66-66
徐光荣(1941年6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 辽宁辽阳人.1963年毕业于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沈阳低压开关厂夜大教师、工人、教育主管,<群众文艺>编辑部主任,辽宁美术出版社编委、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省文学院副院长,专业作家,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省作协理事,沈阳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等.  相似文献   

3.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4.
一、初见陈学昭 那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上海文学>(当时称<上海文艺>)刚复刊半年,我第一次外出组稿,去了杭州,看望老作家陈学昭. 那时,陈学昭还没有彻底平反.她唯一的女儿陈亚男,还在浙大校办工厂当杂务工.母女俩相依为命,住在杭大宿舍的危楼上.我们踩着吱嘎作响的楼梯,走进她们的木板房,见到的是两张木板床,一张油漆剥落的书桌,几只木凳.室内无一长物.我心头不禁涌上一缕凄惶寒意.这就是五四时期女作家,我国第一代法国文学博士的家么?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学>月刊1964年曾改名为<收获>,这是借用了早在1960年就停刊的老<收获>刊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收获>又停刊了.后来,编辑部所有工作人员均随上海作家协会一起被"砸烂",离开了巨鹿路675号,有的下厂、下乡、到中学任教,有的留在干校继续修补地球等待安排.  相似文献   

6.
吴礼明,籍贯安徽省安庆市,1984年入伍,曾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2次荣立三等功,6次受到嘉奖,从戎期间,已在军内外40多家报刊发表了报告文学、通讯、专访、消息等诸体裁作品达300多篇.1989年退役时,已经在新闻界小有名气了,被当时上海的<中国合作经济报>点名要去,正式成为一名记者.从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22年来,曾担任过<中国信息报><国际商报><经济日报><名牌时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首席记者、主任、主编.2004年3月5日获高级职称.2006年7月,担任<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副社长至今,并被多家高校、科研单位聘为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7.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其编纂思想和文学观念在<文选序>中有明显的体现.本文认为<文选>的文学思想明显受到<周易>经传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江淮才女初露头角 我与戴厚英相识,始于一九六○年,而真正"认识"她,成为知友,那是差不多二十年以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她写<诗人之死>的时候了.但要说她这位江淮才女,还得从一九六○年说起.那年上半年,上海作家协会召开以批判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艺(所谓"挖祖坟")的作协会员大会.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史学》2006,(6):46-48
[本刊讯]围绕"档案文化的界定与传播--以档案期刊为例"这一主题,第十八次全国部分档案期刊研讨会于4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家及各省市档案局、馆,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的24家档案期刊出席了这次研讨会.这些档案期刊是:<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北京档案>、<天津档案>、<档案天地>、<山西档案>、<兰台世界>、<黑龙江档案>、<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档案与建设>、<安徽档案>、<山东档案>、<浙江档案>、<档案时空>、<湖北档案>、<档案管理>、<广东档案>、<云南档案>、<四川档案>、<陕西档案>、<档案>等.  相似文献   

10.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泷川资言、王叔岷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1.
从《春秋》和《史记》看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和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甚多,有密切的关系.新闻与其他学科尤其与史学、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表现是在语言、典型、形象思维三个方面有着相通之处.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史宝库,为新闻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其中,<春秋>和<史记>两部典籍就堪称新闻写作的范本.因此,探讨<春秋>和<史记>的创作价值,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许我们对王蒙、路遥、蒋子龙、陈国凯等这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以及发表这些作品的<人民文学><当代>非常崇敬,然而在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和刊物的背后,我们却遗忘了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人,他就是这些作品的编辑者、这些优秀作家的发现者和培养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和<当代>主编--秦兆阳.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  相似文献   

14.
林斤澜     
1923年出生于温州市。1950年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剧本等多种,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京作协的筹建工作。“文革”后任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  相似文献   

15.
林斤澜     
罗雪村图 《出版参考》2011,(10):M0002-M0002
1923年出生于温州市。1950年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剧本等多种,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京作协的筹建工作。“文革”后任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  相似文献   

16.
聊《金秋》     
我经常引以为乐的是,读物"朋友"很多,诸如<作家>、<收获>、<随笔>,各种报纸等等.但"贴身"的不很多.<金秋>却是从创刊到当下没有一期离开过我,这倒没有别的原由,只是第一,过去,在一个楼上办公,也时不时地约我写点稿子,很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刊载迟乃鹏先生<新旧(唐书>等对刘禹锡作<竹枝词>的误记>一文指出,<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九三<刘禹锡传>皆误记刘禹锡<竹枝词>作于郎州,实则应作于夔州刺史任上,甚是.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时<诗>学源流进行梳理.以<毛诗序>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学说为<诗>学之"正";以朱熹<诗集传>及前后与之相联的学说为<诗>学之"变";以不尊孔子删定的<诗经>和攻击<诗大序>、依托伪经说<诗>以及以"佛"说<诗>等离经乖义者为<诗>学之"异";以涉入科举讲章、以文学观说<诗>或疏于考证、牵合附会者为<诗>学之"衰".体现出主正容变,黜异贬衰的<诗>学著目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20.
蒋剑翔 《新闻记者》2008,(11):85-86
1992年底,我采写了一条<零陵在深圳成立全国首家打工基金会>的新闻稿,1993年1月,新华社、<新华参考>、<中国人才报>、<中国劳动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农民日报>、<南方日报>、<经济晚报>、<湖南日报>等全国几十家媒体都用了,好些报纸还登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一个边远地区的正面新闻,为何具有这般冲击力?答案只有一个:这确实是一条新闻,一条大家都关心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