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由教育的核心理念为"基础性"、 "普适性"与"关心内在价值".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载体, "七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成系统、最有影响的自由学科体系;中国的"六艺"也具有基础性、超越功利、关注内在价值等特征,但缺乏普适性,可看作是"类自由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六艺"、"七艺"作为成规模的课程体系已经从学校淡出,但自由教育的理念一直香火不断,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2.
"自然法"理念在古今中西都是共通的,不同的是理念之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性。在古代中国的"轴心时代",此思想、理念是相当丰富的,孔子和老子的"自然法"思想就是两个典型代表。他们的思想不仅重视天道或道之"自然法"本身,还重视"自然法"与国家礼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墨子认为"尚同"是政本之道.墨子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构成"尚同"的政治次序,以"治法"保障政治秩序的良好运行,以"天志"作为"尚同"的最高原则,以义利相兼为"尚同"的实质.然而,墨子的主张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在中国并未像儒家、道家那样影响深远.但它同西方的世界主义、自然法、功利主义等主张有诸多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等关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道"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是虚无与实在的结合体;是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以正治国"是道最大的社会价值。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现代价值,彰显着宇宙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维护社会的群体和谐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目的。“该严”或是“当宽”,应以社会稳定与秩序为基点。稳定与秩序,是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石,内在地包含着犯罪控制和公共安全。随着西方国家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当代国际刑事司法理念与实践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加强犯罪控制、维护公共安全。中国社会历来以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为最高价值,强调群体和谐,崇尚对社会秩序的维系,注重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6.
理学教育家普遍认为,政府在社会教育中承担主要的责任,通过社会教育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而其前提则是道德化政府的存在。从这一思路出发,理学教育家对当时政府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为如何推进政府的道德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推行社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当今社会如何推动政府的道德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有个性的个人"被广泛地用于说明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其实,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中个人自主活动与作为自主活动条件的共同体形式之间相适应的个人形态,二是表征"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依附的个人"的基本属性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特定的"独立的个人"即"资产阶级个人"的特殊属性.作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个人形态,"有个性的个人"与"依附的个人"同义,已经被与"独立的个人"同义的"偶然的个人"超越;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不是"有个性的个人",而是"自由个性的个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严格治军"与"以人为本"的辩证关系入手,着重探讨了安全防范事故与严格训练的要求、尊重个性自由与严格遵纪守法、实现个人价值与严格服从集体利益、科学理念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与时俱进与严格部队正规化管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以此为基石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共同福利"理念分析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二元模式的必要性,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平权性法律关系和隶属性法律关系的清晰界定,进而指导高校以不同的法律视角来区别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问题,实现学生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均衡发展,并最终构建出"和谐校园"的建设图景。  相似文献   

11.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我国刑法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既包括对我国刑法规范的范式改造,也包括对刑法伦理精神的重新定位。其核心精神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协调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刑事司法”与“和谐”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关联。和谐社会必然是崇尚法治的社会,必然是公民个人权利有保障、国家权力受约束、社会秩序井然、刑事司法公正得到实现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墨子认为"尚同"是政本之道。墨子主张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构成"尚同"的政治次序,以"治法"保障政治秩序的良好运行,以"天志"作为"尚同"的最高原则,以义利相兼为"尚同"的实质。然而,墨子的主张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在中国并未像儒家、道家那样影响深远。但它同西方的世界主义、自然法、功利主义等主张有诸多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等关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正义?——多维度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义”乃当今之“显学”,但仍然是一个歧见迭出的艰深问题,这要求更多的学理深究。从词源层面的考辨看,正义标示着一种统一、和谐、理性的社会基本秩序和据之而践行的个人崇高德性。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看,正义乃是人们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利益关系失衡的折射并要求社会利益关系平衡的价值表达。从哲学的视野来看,正义根本的指示把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人之根本的价值捍卫。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以趋乐避苦的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个体行为及其目的为理论出发点和归宿;以功用和效果为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以最大幸福主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为公正原则。功利主义包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但它立足于私有制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社会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解,决定它不可能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功利与公平现实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仍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蒋瑞雪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5):22-23,79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法律作为治国的权威工具,首先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知识产权法在将正义和效益作为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还应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重父权的特点,使以"父子冲突"为主的代际关系呈现"主奴关系"的实质,其间充满了守秩序与争自由两种诉求的背反张力,特定的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认同和涵养,在代际关系中表现为代表秩序一方的"严父"的督责,现代社会却视追求"自由"为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矛盾在《三十而立》中有细致入微的展现,沿小说叙事的脉络,可以深入剖析矛盾的文化渊源,揭示了现代个体健全人格确立的真正含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陈秀萍 《海外英语》2012,(12):1-4,9
The order of western rule-of-law is always the s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ule-of-law,but the spirit of western legal system,which is embodied as rule-of-law,right-equality,and rule-by-good-law,is correlated inherently with certain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Human nature theory of naturalism,the contract-ethics,and justice are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Western law,and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whose contents includes human’s homony and happiness,always acompany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ule-of-law.We should adhere the sense that people should abide by and respect law,and the law should constitute a kind of healthy and harmon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ree and creative living-style.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融合成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和谐。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的公平问题,它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它的终极旨归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教育公平既是人类教育事业固有的理想设定,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旨归所在。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和把握好促进教育平等与提高教育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至为重要的。促进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先决条件,提高教育效率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只有两者并驾齐驱,和谐共进,才能达成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阿奎那自然法对神圣与世俗的有机共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托马斯·阿奎那这里,自然法如同一座桥梁,其一端架在人定法的这一边,另一端则植基于永恒法的彼岸。一方面,自然法是形上的、神性的、不变的;另一方面,自然法又是形下的、人性的、可变的。自然法可以与永恒法、人定法发生互动,从而呈现“上通下达”、“一体两性”的特征。其实质就是以“形上的”“神圣”精神来指导人“形下的”世俗实践,充分体现出阿奎那思想中“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移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实现了对“神圣”与“世俗”的有机共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