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看电视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没有及时关闭电视机,浪费了不少电。虽然现在很多电视机有定时关机功能,但是应该设定什么时间关机,我们不好把握,如果电视机能够感应到人已经入睡从而自动关机就好了,我想发明这种电视机。人脑在工作时会产生脑电波,可用电子扫描仪检测出,科学研究证实,大脑至少有4种不同的脑电波:一、"α"脑电波,其频率为8~12Hz,它是当人脑处于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或者在心神专注的时候出现的脑电波;二、"β"脑电波,其频率为14~100Hz,这种脑电波反映的是人类在日常清醒狀态下的脑电波情况;三、"θ"脑电波,其频率为4~8Hz,这种脑电波在人睡眠的初期阶段出现;四、"δ"脑电波,其频率为0.5~4Hz,它是在人的深度睡眠阶段出现的脑电波。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睡眠卡的成因以及危害,研究了神经网络识别并预测银行睡眠卡的算法,建立了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大批量的用户数据进行网络训练,获得了可观的识别率。依据此模型可以识别睡眠卡并在用户办卡时预测成为睡眠卡的几率。通过神经网络对睡眠卡的预测和营销的配合,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关注的睡眠卡泛滥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做清醒梦是睡眠的一个有趣的状态。做清醒梦时,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甚至还能控制梦的"剧情"。譬如,当你梦见一伙强盗,只要下意识地想一下:"让这些强盗统统灭亡!"那么,梦中的强盗顷刻间就会消失。先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睡眠的这种状态在大脑的前额叶和颞叶(位于头部的前额和太阳穴附近)总伴随着更强的伽马脑电波。伽马脑电波的频率40赫兹。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节奏加快,许多人患上了失眠症,不得不靠安眠药入睡。那么,吃安眠药对身体有害吗?在回答这一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个正常睡眠的人,在睡眠的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人员在受测试者的头部及眼部贴上许多电极,然后将电极连接上多功能生理记录器,以便记录睡眠时脑电波及眼球的变化情形。  相似文献   

5.
数据库是当今互联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随着数据库的普及使用,数据库也渐渐应用到电子病历上来,各种电子病历大量出现,但是,如今针对脑电信息管理的病历至今仍少之又少,而一个高效的脑电电子病历对脑电诊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数据库设计原理及脑电波的相关知识,阐述了脑电波病历数据库模型的设计的详细步骤.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睡眠是保持大脑正常运转的关键,那么,没有大脑是不是就不需要睡眠了呢?日本一项关于动物睡眠进化起源的研究发现,动物在获得大脑之前就已经有了睡眠需求.只有几厘米长的水螅有着丰富的神经网络,但是很分散,缺乏与大脑相关的集中.通常使用的基于脑电波对睡眠的监测,在这种小而无脑的动物身上并不适用.研究人员使用一个影像系统跟踪水螅的运动,以其运动的减少作为睡眠特征,从而确定水螅何时处于睡眠状态.研究人员发现,与人类每24小时出现一次睡眠状态不同,水螅处于一个每4小时产生活跃和类似睡眠状态的循环中.如果忽视掉水螅没有大脑的话,其在分子及基因水平上与睡眠调节相关的因素和有大脑的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把水螅暴露在褪黑素(一种常用的睡眠辅助剂)下,可适度增加其睡眠量和频率,而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另一种与许多动物睡眠活动有关的化学物质)则可大大增加水螅的睡眠活动.另一方面,能引起许多动物兴奋的多巴胺,却会促进水螅的睡眠.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脑电波信号现今已被作为生物信号输入用于人机交互。在医学上,脑电波信号的人机交互可以帮助残疾人与使用脑电波的机器进行通信。Neumskv神念科技公司开发的Think Gear AM模块(简称TGAM)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脑电技术应用模块,它利用一个干式电极就可以从人脑中检测到微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神经活动会产生不同振幅和频率的脑电波,用户通过控制注意力集中度,诱发大脑产生具有稳定特征的脑电信号,使用多个脑电波传感器探测大脑头皮脑电波的细微电波变化;产生TGAM数据流并利用无线传输装置发送给嵌入式设备,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判断出使用者究竟发出的指令,将脑电波信号翻译成命令,操纵扫地机器人的开关机,工作路径,方向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脑电波写字     
正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的两位同学用脑电波写出了一个"福"字。这个"福"字是通过团队自主研制的"哪吒"多脑协控智臂系统,用两人的脑电波共同操作智能机械臂成功书写的。操作者戴上布满电极的脑电波采集帽,面对屏幕上的视图书写板,将注意力集中在构字笔画上,仅靠脑电波控制在短短3分钟内就让机械臂一笔一画地写出了一个"福"字。  相似文献   

10.
脑电波技术是由英国人霍普金(Henry Hopking)发明的一种利用计算机跟踪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脑电波变化的一种训练方式。脑电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治疗,也是一种放松训练。本文主要就近几年国内外脑电波生物技术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科技情报站     
《科学大众》2014,(7):20-22
Neurocam是来自日本东京一个团队的产品,它可以分析大脑生物信号,将你感兴趣的内容自动拍摄下来,每个兴趣点记录为5秒钟的GIF动画。Neurocam将脑电波扫描仪与iPhone基座融为一体,可以感知使用者的情绪变化。Neurocam包含了一块EEG感应器,它可以扫描到我们脑部中让我们产生兴趣的相关脑电波,然后对用户脑电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2.
向传统的密码和门禁卡说再见吧,一种新型的安全装置能够通过读取你的患想来进行开锁、进入银行帐号、登陆电脑等操作。只要在大脑中想象一个景象(比如宠物的样子).一个安装着电极的头巾就会记录下和你的记忆相联系的脑电波信号。头巾中的软件会把这些数据翻译成可被电子器件识别的“思维代码”。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都受大脑的支配和控制。而大脑是通过各中枢神经发布控制信号的。而各中枢神经的活动对应着相应的生物电。电与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即:有电必有磁,有磁必有电。大脑各中枢神经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物电必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和传播。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脑电波来为人类造福。首先,测试和分析出人脑的脑电波的固有频率。相信固有频率与脑密度有关。不同的生理过程在对应的大脑中枢神经有不同的脑电波;相同的生理过程在对应的大脑中枢神经有相同的脑电流。例如语言中枢神经。测试出语言中枢神经所产生的脑电波并加以…  相似文献   

14.
光照是引起昼夜节律变化最重要的因素,然而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已经脱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们的作息不再完全由光照所决定,故睡眠障碍普遍。为此,我们设计了可以入睡时可以提供黑暗环境,唤醒时可模拟日出光照强度变化的多功能睡眠棚,以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本设计采用单片机控制,通过PWM技术调节光照强度,利用手机与单片机之间蓝牙通讯来定时,并加入语音识别功能,打造智能家居,进而改善用户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建立校园用户识别模型,包括校园区域内学生用户识别模型和校园学生用户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想揭开梦境的神秘面纱。人什么时候会做梦?梦的内容是什么?不久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报告称,通过分析大脑电波信号可解读梦的秘密。人们通常认为梦产生于大脑高度活跃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但调查显示,70%从非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的人称自己做了梦。为确定梦的产生时刻,研究小组邀请39名志愿者在睡觉时佩戴仪器,以获取他们的脑电图并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研究人员会多次叫醒志愿者并询问他们是否做过梦。  相似文献   

17.
磁流变阻尼器虽具有良好的阻尼力特性,但是其强非线性的特点却使得力学模型相当复杂,如何有效地识别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Bouc-Wen模型用以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滞回特性,为了准确的识别出Bouc-Wen模型中的未知参数,通过采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UKF)对Bouc-Wen模型参数进行在线识别。识别结果表明:由UKF算法识别出的参数的精度较高,且识别出的阻尼力与时间、速度以及位移的关系曲线与原曲线吻合度高;可以说明UKF算法在磁流变阻尼器Bouc-Wen模型参数识别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Clara是一款能检测人的脑电波的智能灯。它带有嵌入式扬声器,可根据人的脑电波变化发出声音并调整光线。刚开始Clara会发出一种温暖、柔和的灯光,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意、集中注意力,当测试者一旦进入状态,灯光就会变得越来越暗,且扬声器会发出噪音。测试者的声音越集中,噪音越大,从而锻炼测试者的定力和屏蔽外  相似文献   

19.
<正>Nature斑马鱼睡眠的神经特征Nature封面:一只正在睡觉的白点河豚鱼。Nature杂志第776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鱼是怎么睡觉的。虽然科学家已经在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中识别并定义了各种睡眠阶段,但是,尚不清楚这些阶段对鱼类等其他脊椎动物是否同样适用。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无侵入分子、成像和生理学工具,观察到斑马鱼的神经特征可以分为至少两个不同的睡眠阶段,这类  相似文献   

20.
大脑游戏 那些手指酸痛的游戏玩家的一个好消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Emotiv技术公司计划在明年让人们用思想来控制游戏人物的动作。这家公司开发的名为Epoc的头戴式设备内置有16个电极,这些电极能测量玩家大脑的脑电波,并将脑电波转换为控制游戏人物动作的指令。只要经过几分钟的“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