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进入了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媒体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大学生,自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信息传播革命带来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环境下,及时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的紧密结合,能够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重要境遇。在这样的境遇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前途、怀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必要性以及政治素养低下、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要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更新观念,真正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要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日益频繁,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得到蓬勃发展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培育带来诸多挑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是构成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基于此,分析了融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面临的挑战,立足于融媒体优势,提出了加强校园微平台建设、提高思政教师队伍媒介素养、强化校园网络风险监管等措施,旨在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是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中产生的,它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互联网+教育"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网络盛行下高等教育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方面遭遇的困境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应对策略,使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等学校要把"互联网+"时代当作新的起点,不断丰富网络文化内容、改变教育方式、把控网络舆情、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有效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德性人格培养及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均受到了冲击与挑战。高校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确保主导权和话语权;加强对学生的德性人格教育,塑造完善的德性人格;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203-206
全面分析互联网+时代空间场域的特性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综合运用法治和技术手段加强微空间治理,增强文化注意力生产以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是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微渗透"、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全球化背景的冲击下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前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受到挑战,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必须: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中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自觉和创新能力;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中构建多元表达机制;在完善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体系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式创新,网络空间这一社会存在已成为各类意识形态交汇与斗争的主战场,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信息源。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也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以理论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是必要之举。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监管,转变教育思维,提升治理效能等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安全体系,对于高校继续肩负立德树人、传播文明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莉萍 《文教资料》2010,(8):212-2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网络的自身特点.网络文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传播平台.是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该课题主要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国内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情况;通过问卷,对广州的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的现状;通过比较研究,对比中国、美国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上不同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研究认为,第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由认知、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构成。第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自身的运作机制,主要通过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来进行。第三,社会转型期对大学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西方社会思潮、网络信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转型期社会的变革。第四,要完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方式。第五,要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不足的原因,探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途径,对增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发生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巨大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探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对比于纸媒、电视媒介、电台媒介等多种传统的媒体而言,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而发展起来的多向互动传媒。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因为新媒体的发展而多样化,但同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是高校在新媒体境遇中的必然选择,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科学化的同时,应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最大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置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建构理性思维来指导感性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框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揭示的正是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有利于大学生辩证理性地对待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有意识地建构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此,本文在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下反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的认同现状,采用离散选择模型(probit)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主旋律影视节目吸引力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增强、高校中相关人员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重视程度等,都会显著地影响大学生的认同。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方法论,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规律的研究,增强理论的可信度,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在信息网络化浪潮的席卷下,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环境、人员的边界,信息传播的隐蔽化程度更高、渗透性更强,对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影响更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造成诸多困扰。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内容碎片化、模糊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淡漠化、冷漠化;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简单化、空泛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和践行表面化、敷衍化。由此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热下冷”“中间梗阻”“言过于行”等意识形态悬浮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武梦欣 《广西教育》2022,(12):37-39
本文论述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增强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创新教育表达方式,增加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亲和力;加强教育平台建设,形成意识形态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