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重庆育才中学度过了高中时代,今年是母校八十周年校庆,也是我入校四十周年。《重庆陶研文史》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母校感言。我在北京飞回重庆的飞机上用手机写下这段文字时已近深夜十二点,这时候夜空的寂静和飞机均衡的轰鸣声是回忆和思考最好的伴侣,此时此刻,母校形象也分外清晰!  相似文献   

2.
《重庆陶研文史》是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共同主办的一份旨在宣传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期刊。《重庆陶研文史》于2000年创刊,创办的初衷是为了宣传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以供后之学者参考和借鉴。但由于时间久远。  相似文献   

3.
走着走着,又是一年。一个白发老人在回顾着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历程,他选择的职业是教育工作。重庆38中学、重庆育才中学都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他评价自己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不负此生的选择。他就是重庆育才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党委书记高元祥。  相似文献   

4.
一位资深陶研专家论道:“陶行知先生创建的育才学校,是一本没有写成书的教育学巨著”。  相似文献   

5.
自打一九五五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我调入育才中学,至今我已是个耄耋老人了。回顾六十多年岁月过往,让我感到此生最值得骄傲,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我把一生献育才,矢志探索育英才”了。我亲自目睹了五十年代的育才中学(当时的二十中)两栋教学楼,几栋小平房散落在三面都是荒坡或菜地的小山坳里。  相似文献   

6.
31日上午,在重庆育才中学建校80周年之际,《抗战时期重庆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文献展》在重庆育才中学开展,真实再现了育才中学美术教育的“前世今生”,以美术教育的视角,展示了育才中学这所名校的光荣与梦想。此次文献展,详细梳理了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的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为筹办好将于2019年10月下旬举行的重庆育才中学8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迎接重庆育才中学陶行知纪念馆顺利开馆,展现育才恢宏的办学历程,挖掘育才深厚的办学底蕴,传承育才人的奋斗精神,弘扬陶行知老校长的丰功伟绩。学校校庆筹备办公室现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与育才有关的相关资料,恳请历届校友、四海陶友、育才教职工踊跃应征,分享你们奋斗的艰辛足迹和丰硕成果,奉献你们珍藏的宝贵资料,育才中学80周年校庆和陶行知纪念馆将因您的付出而更加光彩夺目。对征集到的珍贵资料,学校将发放《收藏证书》予以纪念。  相似文献   

8.
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对于前日重返母校的1万余名育才校友而言,今年的新年格外不一样,大家从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回到重庆育才中学,共同为母校80华诞庆贺,同时与阔别多年的恩师、同窗追忆似水年华,重温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9.
育才荣光八十载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一所以教养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为主的学校。陶行知要用生活教育之原理和方法,培养难童中之优秀儿童,使之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育才学校在抗战胜利之后逐渐变革壮大,其普通组留在了重庆(今重庆育才中学),专科组搬迁至上海。育才学校及其后来者几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0.
他得过高级教师的职称,却从事着厂长的工作。他有为人师表的从容和博学,也不乏企业家的沉毅和果断。与重庆育才教学仪器厂厂长王锐谈话,你会感到这两种气质在他身上产生了美妙的共振。1983年,王锐中学时的母校——重庆育才中学把他从一所县中学“挖”过来,原本也是要他继续干老本行——地理老师。  相似文献   

11.
《重庆陶研文史》2019,(1):F0003-F0003
2019年3月下旬,重庆育才中学张和松校长前往北京分别拜望了老校友王琦之子王炜,陶行知孙女陶铮夫妇,老校友盛扬,老校友杜健。老校友们热情接待并回忆讲述了在育才期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张和松校长代表学校发出诚挚邀请,邀请大家重走行知路,回母校共同见证重庆育才中学80周年校庆庆典。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2月250,南京迈皋桥幼儿园园长陈琼瑞、南京市教科所研究员洪励颉及迈皋桥幼儿园4名干部,一行共6人访问重庆育才中学校。重庆育才中学张和松校长、前任孙朝云副校长接待并陪同参观。  相似文献   

13.
“3月27日,是春天就要来了……”3月9日,育才中学的合唱团排练厅传出欢快的歌声。女子合唱团的师生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育才中学迎春音乐会演出作准备,而当天合唱团的同学们格外开心,因为他们迎来了两位“重量级”的老师——著名诗人、作词人梁芒,重庆知名音乐人杨飞。  相似文献   

14.
1939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正遭到蹂蹒,儿童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让难童们有一个学习的地方,陶行知先生得到中共南方局的支持,在重庆北碚草街子的凤凰山上兴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这就是育才学校。它是我校的前身,被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就是第一任校长。育才学校从它建校开始到解放后,就一直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师生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今天,成了育才中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了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睹了母校的巨大变化,我思绪万千,没有育才的培养,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我感谢母校,我更期盼母校美好的明天,我一定要把我的孙子交给育才培养,继续我们第四代的育才情。”这是我为庆祝母校育才中学建校70周年所写的文稿《祖孙三代育才情》的结束语。转眼十年在母校8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我们家也迎来了喜庆的消息,我的大孙子与育才中学成功签约,将荣幸的成为一名育才学子,承兑了我十年的期盼,将续写我们家四代育才情。  相似文献   

16.
张浩君 《下一代》2012,(7):15-17
我于1968年踏进古代园林般的美丽校园——北京育才学校。中学时代的岁月虽然短暂,但它为我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的班主任武序先老师是一位烈士子女,他的淳朴、踏实、宽容深深地感染着我。1971年,我幸运地留校工作。天赐良机,又因我圆满地完成代唐国芬老师四年级三个班数学复习考试的任务,被当时还是教导主任的王碹校长留在小学部任教。那时的育才学校是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各方面都比较超前。  相似文献   

17.
我与育才     
刘斌斌 《下一代》2012,(6):22-25
我生在育才,长在育才,我是育才的孩子,育才就是我的家。 我于1948年9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井陉县孙庄,当时我的父亲刘默耕和母亲刘容都是育才的老师(进城后我父亲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我母亲则到离休时仍担任着育才的校长兼总支书记)。我从一出世就生活在育才师生中间,感受着育才这个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80周年。陶行知先生办学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11月3日上午8:30,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庆祝育才学校创办80周年暨陶行知办学思想与当代教育改革研讨会”在重庆市北硝区西南大学桂园宾馆丹桂楼10号会议室顺利开幕。与会的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等各地陶研会领导,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北硝区复兴小学等学校领导、老师代表。  相似文献   

19.
诸位同志: 七月十三日的信刚才收到,至为感谢,下关事件发生后,也接到你们慰问的信,大家,尤其是我,从这些信里,得到了无上的鼓励,使我知道我努力的方向没有错,也不是孤军奋斗。从重庆来的报告都使我兴奋。由于各位同志同学工友的集体合作,育才是比我在渝时办得精神好,我在此向大家致敬。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2011,(20):2
深秋十月,桂花飘香,位于合川草街子的古圣寺迎来了一行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研专家、当年育才学校学生、陶行知先生的亲属、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廖意林的子女以及重庆育才中学的现任领导。纪念馆门匾上有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写的"陶行知先生馆"几个大字,纪念馆门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