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3,(3):86-90
在处理对方拉过来的弧囤球时。反手使用长胶的选手采取“削”和“挡”的防御回球比较多。当然。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而对方一旦熟悉了回球的特点。光靠防御性回球依然可以让对方形成连续进攻。用长胶接球。击球点和集中发力很重要。如果在接弧圈球时把防御性与进攻性技术交融到一起使用。会很好地破坏对方的连续能力。使用长胶打进攻。海绵越厚、胶皮越软,越容易使用。如果是没有海绵的单层胶皮.胶粒不长不细也可以打出进攻的特点。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腕发力可以制造上旋球.但手腕发力容易使拍形晃动,击球不稳定。所以,用更多带有“推挡”性质的回球。保持手腕稳定,是回球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云美采用的是正面反胶、反面长胶的近台快攻型打法,其实此种打法是在中国的葛新爱、陈子荷、齐宝华等直板长胶选手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但较其前辈们更显全面,更具威胁。金云美主要是利用长胶下沉的性能,采用攻、磕等手段,不断地变换回球的性质和节奏,来为自己正手进攻创造机会。本组图片由三个环节组合而成:金云美首先采用反面长胶攻打,将对方调动至中台。再用磕短球的技术将对方吸引到前台,在对方的前后移动扑救中寻找机会,最终亮出正手冲杀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2,(12):32-33
用长齿胶皮击球。球在空中运行和落在对方台面后会呈现出与通常的正胶和反胶不太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用相同的方法击球。但接球方的感受与反胶和正胶打过来的球是不同的。这就造成许多业余爱好者在与长胶打法的人进行比赛时。总觉得自己的技术发挥不出来。看似很好打的球。却常常失误。有鉴于此。本文将向业余爱好者介绍一下长胶粒球拍击打各种来球的—般性能。然后再说一下对付长胶常用技术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8,(12):86-87
本篇向大家展示的是正胶摆短后,长胶正手进攻的技战术图解。这个套路除了在二四板衔接使用时,还较多地应用在台内回摆接上手进攻的过程中。摆短作为一项常规技术,用正胶处理要力求短、低、让对方无从借力,而抢攻作为一项主动技术,用长胶处理时则要求怪、快,争取能够终结回合,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5.
邱少虎 《乒乓世界》2003,(10):23-23
长胶,顾名思义就是颗粒较长的正贴胶皮.如国内的RITC755(颗粒高1.7mm)、388D(颗粒高1.6mm)等.而国外长胶的颗粒长度大多在1.6±0.01mm。长胶最先用于削球,以后又逐渐成为部分进攻型选手的武器。长胶的进攻与反胶有明显的不同.我刚用755长胶时就明显感到不适.回球经常下网——主要因为它要求摩擦球要薄。发力时要增加向上的成分。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0,(12):92-94
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是直板正胶打法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抢套路,即正手发逆侧上旋急长球后接正手进攻。正手发抢套路是直板正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从细节上看,用正手击打上旋球与下旋球的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都有所区别:突击下旋球时,选手的动作幅度小,出球速度快,突然性很强,击球的弧线很长;击打上旋球时,撞击的成分更多,由于正胶胶粒的特性,回球弧线更加低平、更为下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球很“贼”,球在落到对方球台之后向下“栽”的趋势比较明显,对方在判断回球落点时也会容易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7.
世上本没有长胶,是张燮林发掘了它,让乒乓的世界里从此有了“魔术师”一族。那是他还在上海市队的时候,某天去仓库领新胶皮,一时间却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型号,只得暂具换上一张别人不愿意用的次品——颗粒偏长,超出了正胶的既定规格。快攻讲究的是“快”字当头,过长的颗粒会减慢出手速度,别的选手自然将其视同废品,但直板削球的张燮林一试之下,却有新的发现:用它削过去的球飘飘乎乎,旋转令人琢磨不透,按说搓过去的球应该是下旋,他搓的却不转甚至带上旋,一般推过来的球应该不转,他推出的球却稍带下旋,攻过去的球更是“发沉”……虽然自己也较难掌握,但更令对手头疼。  相似文献   

8.
钱程使甩心得: 1.用正胶发球时要吃球吃得“厚”一些,而如果像反胶那样纯摩擦的话,正胶胶粒容易打滑,所以多撞击更利于发出下旋球。发上旋球时,触球后手腕可以向上挑一下,加速出手速度有利于将球发短。2.使用正胶快拉时要强调突然性,击球时间最好在来球的上升期。引拍幅度要小,迎前收臂要快,且前臂和手腕的爆发力要集中。3.正胶拉过去的球比较飘,而且时转时不转,对方不太容易防守,也不容易反拉。  相似文献   

9.
代恬的器材配置是一面长胶一面反胶。本期两组技战术都是她正手使用长胶,反手使用反胶的套路,虽然在少JLTJll练中这种打法并不多见,但业余圈如此打法的人却不在少数。第一组的训练计划有两板球,第一板是拱接下旋球,第二板是挤推上旋球,位置都是给到运动员的反手位。  相似文献   

10.
使用直板反胶的运动员为了提高反手的进攻能力,纷纷模仿王浩的直板反胶横打技术,但由于训练不系统,训练方法缺少针对性,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直板反胶横打技术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了运动员技术的升级。笔者认为,有效提高直板横打技术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的多球训练,多球训练的重点在反手位,结合旋转和落点的变化,以平挡球、拉下旋球、反面快撕、贴球、弹压球、以及综合性的多球训练为主。  相似文献   

11.
收到39度的迅雷套胶后,我立刻就把它贴在我的优拉 K3上了。抻拉剪下来的边缘,感觉胶皮弹性很好,海绵不硬但韧性很足,拉抻了约是原来的三倍长也没断。刷三遍胶后,海绵略微有些鼓,对胶水不太敏感。以下就说说个人的试打感觉——发球和接发球:发出球的旋转相当强烈,容易发出弧线明显的侧旋球,很拐:接发球感觉很容易控制球,特别是摆台内短球,细腻感尤为出众,接发球抢拉出台球时,感觉落点精准,拉下旋时,胶皮吃球很深,磨擦很透,对方感觉球跳起后拱。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12,(4):110-111
“反手剌”主要用来应对比较近网的下旋球或是不太转的上旋球。用长胶“刺”过去的球通常为不转,而且弧线发飘,使对方不容易找到击球点。“剌”不同于“磕”,选手在击球时可以多发一些力,尽量将球的弧线送长,且越靠近球台的边线或底线越有威胁。由于出球具有一定的速度,所以削球选手在应对擅长打“搓攻”的选手时,可以通过“刺”大角的方式来破解对方的“稳搓”战术。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06,(9):80-81
与中国直拍擅长抢冲下旋球不同,韩国直拍选手更自信上旋球的对拉对攻。因此柳承敏也比马林,王皓更敢于使用劈长技术。道理很简单,摆短过去的球,对方多半回搓,回来多是下旋;而劈长过去的球,对方不攻也得攻,回来多是上旋,利于韩国直拍迅速进入“阵地战”,在这两组图中,柳承敏接发球时,分别以犀利的正、反手劈长直逼对方(均为横拍)中路追身,直接迫使对方拉球下网,如果你也想自己的劈长具备如此威力,需向柳承敏学习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4,(12):98-99
第二组也是不太常见的组合套路,训练计划是用反胶直板横拉下旋球,衔接用长胶在正手位切下旋球,在实战中,对于使用两面不同性能胶皮的选手来说,这个套路很有实战意义,它不仅能改变旋转,还能改变节奏,使对方难于防守。图1-4是代恬直板横拉的过程,她的动作以蹬腿转腰为主,这样做前臂无需过低地引拍,但球板与球之间距离是“不差钱”的!而且她的肩部外形很固定,只是触球的时间稍微有一点晚。在发力过程中,她腿部力量足够,但腰胯辅助略微欠缺,而且挥拍方向也是向上多向右少,所以这板出球旋转应该足够,但速度和前;中性会略逊一点。  相似文献   

15.
长胶最早被“魔术师”张燮林用来打削球,后为中国的快攻型选手所借鉴,在球板两面分别贴上反胶和长胶,逐渐发展出近台为主、两面交替使用的直板长胶倒板打法。当年的陈子荷、齐宝毕,无不藉此法宝在赛场上打得对手无所适从,成为乒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尽管随着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此种打法在专业选手中已近绝迹,但在业余圈中依然颇具威胁。不少中老年爱好者将其视为快速提高的“终南捷径”,对付习惯于“正规”球路、耐心不足的年轻球迷时.更是屡试不爽。“许绍发-北京97乒乓球学校”教练、北京市老年乒协副秘书长黄连疆就是直板长胶倒板打法的高手。虽是纯粹业余爱好者出身,但水平已速准专业.为我国第一批业余健将.曾在诸多比赛中名次位居前列.如1995年世界元老赛男单亚军、1998年北京市“乒协杯”35-49岁年龄组男单冠军、北京市运动会(不分年龄组、有专业选手参加)男单第7、2002车全国首届业余俱乐部团体冠军等。这次,我们特地请他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对球友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王宪敏 《乒乓世界》2012,(6):145-145
“相约魔力长胶共享乒乓快乐”,为了切磋交流使用长胶的体会和经验,提高使用长胶打法的乒乓球选手的水平,由南通乒乓网组织的首次全市“长胶打法球友联谊赛”在“中南电气·濠派”乒乓球俱乐部结束。全市选出的24名长胶高手在此欢聚一堂,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04,(10):56-59
选手发球时以球拍摩擦球的侧部,就可能令发出的球带有侧旋。侧旋与上旋相结合即为侧上旋,与下旋结合即为侧下旋。带有侧旋的球落到对方台面和球拍上会产生明显的侧跳,这会增加对方接发球的判断难度,令其不易找准击球点、不易把握旋转强度而使接发球质量下降。为进一步迷惑对手,侧上旋与侧下旋常被穿插使用。传统上,欧洲选手发侧旋球较多,因此接侧旋球也相对较好。正常情况下,发球时都是由外向内挥拍,因此右手握拍者发出的球带左侧旋,落台后向对方的左边侧跳,而左手握拍者恰好相反,发出的球带右侧旋,向右侧跳。而近年开始流行的“逆旋转发球”则属于非常规情况,下期再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初学者及中等水平的选手,发下旋球的意识往往是自上而下用力摩擦球,但对方接发球时直接下网失误并不多,因为这种摩擦球的方法旋转不强。  相似文献   

19.
刘昊宇 《乒乓世界》2014,(10):106-107
现如今,“怪胶”在业余乒乓圈中可谓比比皆是,如长胶、生胶、防弧等等。持有这些胶皮的选手往往能凭借其“怪”在业余比赛中斩获胜利,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由于大多数业余选手对怪胶的特性不够了解,不能掌握其击球规律,从而导致失利。本文旨在对长胶的特性进行大概介绍,并将各打法对长胶所运用的战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帮助大家对长胶有一个较为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姚远  王昊天 《乒乓世界》2014,(9):113-113
正胶是中国乒乓的传统优势,虽然身处在反胶如日中天的时代,正胶仍然独具魅力,不可替代。小球改大球、有机改无机,都对正胶打法造成了不小影响,如今又面临着40+乒乓球的挑战,正胶将何去何从?世奥得率先挺身而出,龙灿正胶出山大喝一声:I C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