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汉、唐、明朝后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宦官专权时期。明朝从英宗朱祁镇开始,至明熹宗朱由校时宦官魏忠贤专权达到高峰。其间罪大恶极者有四: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禁止宦官与外廷大臣交往,并在宫门内竖立三尺高的石碑一块,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块碑经惠帝、成祖、仁宗、宣宗四朝一直立在宫门内。这样宦官虽权势日增,却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  相似文献   

2.
一、西厂是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产物明初对臣宦防范极严,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罢丞相权归六部,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防止宦官擅权。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固了皇权。  相似文献   

3.
督东厂官校缉事,是明代宦官掌握的一项重要权力。一般认为,宦官刺事始于永乐朝。事实上,太祖朱元璋已开始用宦官刺察外事。成祖朱棣夺位后,营建北京,始正式建立东厂。正统以前,东厂"行事权"尚有限。景泰帝代位后,大大强化了这一权力。而复辟的天顺朝,却是锦衣卫权势大张的时期。成化初年,再命内臣领校尉缉事,东厂始为定制。  相似文献   

4.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政治形势日趋紧张,外有割据不臣的藩镇军阀,内有擅权专政的宦官权奸,百皇帝本人也多昏庸怯懦,贪财聚敛,致使弊政重重,矛盾多多。这样的社会现实,正是韩、柳杂文赖以产生的深刻背景。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中,多次涉及到“宦官”.宦官,又叫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专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被阉割过失去性功能的男人.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宦官又称为寺人、阉人、阉臣、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宦官是在野蛮的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欲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保证妻妾的“贞洁”,利用当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将男人的生殖器阉割、制造出在劳力上大于女奴,在武力上强于女奴,可供役使而又不会同女主人发生性关系的奴隶——宦官.奴隶制度崩溃以后,宦官制度却被保存下来,一直到清朝.历代置宦官的情况是: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秦汉时,宦者属少府;隋、唐、宋代,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唐、宋宦官,可统率军队;明朝,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称二十四衙门;清代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隶属于内务府.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下列途径 :一是把犯罪的人(包括犯罪的贵族、官吏)处以宫刑,罚进宫廷当太监,如赵国的赵高;二是将民间的幼年子弟,通过诈骗、买卖、进贡  相似文献   

9.
拙文说:“‘外臣’国的情况同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相同。(不过法律比较落后)”,又说,“汉代的‘外臣’是与‘内诸侯’相区别的名词”。陈庸龙同志认为,这在提法上是前后矛盾的。依我看来,两种提法并不矛盾。拙作已经指出:“外臣”国和“内诸侯”国之间有“异”、有“同”。“在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其国王要受封,不能称帝,自丞相以下的官吏由国王任命,有自己的法律”。在这几点上“外臣”国和“内诸侯”国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几点相同,则一、西汉政府争取南粤和朝鲜等国作为“外臣”国,便没有多大意义了;二、南粤和朝鲜等国也不愿意成为“外臣”国了。它们的“同”,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争实,而且饶有奥妙的作用在内。“外臣”国和“内诸侯”国除了“同”之外当然还有“异”。这里所说的“异”,是指法律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我的两种提法在具体内容上各有所指,是不矛盾的。在“属国”问题上,陈同志只承认西汉的“属国”是行政组织,而不承认它是行政区划,认为《汉书·地理志》没有把“属国”列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也不是班固的遗漏。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两方势力的发展与抗衡对于明朝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大发展,导致专权局面的形成。唐代宦官专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演变的轨迹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衰亡期四个发展阶段。其实现的途径往往通过对相权与皇权等中枢权力的渗透与掌控上。它是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臣下、统治集团的分裂与矛盾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宦官控制了中央赖以存续的武力基础——神策军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3.
万历四十年九月,寿宁公主驸马冉兴让先在府中被管家婆梁盈女、宦官彭进朝等人所辱,次日凌晨入朝时又被梁、彭等人于东安门内殴打。一时之间,举朝哗然。朝中大臣纷纷上疏陈情,请求重处有罪之人、维护法制公正。但神宗最后却惩处了驸马及其家人,对涉事内臣及管家婆则几无处罚。公主求情亦不能奏效。看似奇怪的处置背后隐含着万历中后期君臣冲突日趋尖锐的现实。众臣上书虽各有侧重,但都表达了惜名分、重法度的核心诉求。神宗听信宦官一面之词,不为爱女主持公道,既是“皇帝—宦官”模式的惯性操作,也是以私胜公的皇帝与以纲常名教为坚守的士大夫之间的对抗。尽管皇帝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一时之胜,但此后国体陵夷、人情壅塞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4.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家人迫于无奈,将他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宦官。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但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因而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这期间的争斗史称“靖难之役”。在此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因此…  相似文献   

15.
答:东汉君主幼弱,外戚宦官操纵朝权,严重损害官僚士大夫的利益,一些不满宦官专权的官僚、名士,为与宦官争短长,遂互相标榜,号称“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解释:“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府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又说:“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府’。”说明这些名士的身份和影响又有高下之分。《左传》卷20文公十八年载:古代高阳氏、高辛氏各有八个才子,因有德、向善,天下人称之为“八恺”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宦官擅权,多任朝廷要职,在明与朝鲜的外交中,宦使亦占据了很大地位,产生过举足轻重之影响。本文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明王朝不同时期宦官外交之情况,并探讨宦官外交鼎盛局面产生之原因,对宦官使节在朝鲜活动行为进行归纳,以尽可能地对明与朝鲜外交中的宦官群体有一番整体而独立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忽然想起了米元章.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几人之中谁最好?没有下文.蔡卞、沈辽字到底如何,没有见过,不敢妄言;蔡京得不得笔,窃以为,我们迄今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至于苏、黄,那是中国书法史上数得着的大家,其成就足与米元章比肩,若说当在伯仲之间,大概是分不出高下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教者问。“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泽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教者问同学们意见如何,大家七嘴八舌,但说不到关键处。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相似文献   

19.
漫话宦官     
中学课文中,有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代的宦官。宦官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这里作些简要介绍。宦官之设,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就有几个著名的宦官,如勃貂(楚)、管苏(晋)、景监(秦)、缪贤(赵)、竖刁(齐)等。宦官又称“侍人”“内侍”“内臣”“内官”“内监”“太监”等。因隋唐时设有管理宫庭内部事务的机构叫内侍省,其主持官称为内侍监或内侍少监,通例由宦官充任其职,故宦官称为内侍或内监,其中  相似文献   

20.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其叔父汉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来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