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王昭君悲剧形象看《汉宫秋》的主题思想赵凌宇《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昭君出塞”的历史题材为创作依据,并针对当时现实进行了艺术创造的不朽剧作。马致远在剧中塑造了一位容貌出众、品行高尚、外柔内刚、能为祖国安危和民族尊严而牺牲一...  相似文献   

3.
《王昭君》的艺术构思 剧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实则即是深入生活去探索并且揭示真理的过程,犹如开挖矿藏去采选珍贵的稀有金属。曹禺写《王昭君》,正就是从历史生活土壤的深处去开发与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的。 《王昭君》之所以不同于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根本原因就是曹禺完全从人民大众立场去认识历史并开掘了主题。尽管进步的史学家正确地阐述过西汉和亲政策这段史实,而诚如  相似文献   

4.
台湾《幼狮学志》上刊登了曾永义先生撰写的《马致远杂剧的四种类型》一文。文中指出:马致远“写作汉宫秋时”,“取材著重在西京杂记和王昭君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从西京杂记和明妃曲变到汉宫秋,这其间的连锁却要在这一部王昭君变文里得之。”将两者比较一下,笔者认为后面的一种说法更为妥贴。《西京杂记》的《画工图形》和《王明君辞》,固然在情节上、主题上比史实有大发展,但毕竟是两部作品,篇幅极短。将王昭君故事大部分内容融合在一个作品中,又有偌大规模的,还只有《王昭君变文》,此其一。《王昭君变文》无论在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6.
余玲 《语文天地》2013,(10):35-36
王昭君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是鲜活的。在她的身上,有古代中国女性正直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格;有天真少女纯洁羞涩、忠于爱情的品性;有超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女性的深明大义,当然也有古代中国作为男子附属物的女子的奴性。总之,她的形象是丰满的。王昭君是一个美女,在当时那个以貌取(女)人的时代里,她应该是受到宠爱的,但她没有,她是被冷落的,甚至被打人了冷宫。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8.
余玲 《语文天地》2013,(19):35-36
王昭君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是鲜活的。在她的身上,有古代中国女性正直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格;有天真少女纯洁羞涩、忠于爱情的品性;有超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女性的深明大义,当然也有古代中国作为男子附属物的女子的奴性。总之,她的形象是丰满的。王昭君是一个美女,在当时那个以貌取(女)人的时代里,她应该是受到宠爱的,但她没有,她是被冷落的,甚至被打入了冷宫。原因只  相似文献   

9.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独放异彩。本文从三个方面即王昭君四次自主选择的内容、女性主义理论观点以及马致远创作背景进行分析。王昭君勇于选择并尊重自己的选择,其形象的刻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如果说,诗集《女神》是郭沫若擂响的反帝反封建的战鼓,那么,他早期的历史剧作,则又是一面向封建势力勇敢宣战的战旗,是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军。一九二三年,郭沫若写作了历史剧《卓文君》和《王昭君》。一九二五年,又继续写了《聂嫈》。这些历史剧分别塑造了三个中国古代妇女的叛逆形象,唱出一支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独立的赞歌。“五四”运动中,妇女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解放,正是当时彻底的反封建斗争内容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五四”新文学创作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反映了妇女争取婚  相似文献   

11.
章袭用《女神》众多思想特色中的两点:“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但与以往论述截然不同的是,章认为,郭沫若《女神》诗作中的“自我”为“群体的自我”,“科学”为“感性的科学”。这两组看似悖论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正构成了郭沫若《女神》诗作的两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2.
章袭用《女神》众多思想特色中的两点:“自我”形象和“科学”精神。但与以往论述截然不同的是,章认为,郭沫若《女神》诗作中的“自我”为“群体的自我”,“科学”为“感性的科学”。这两组看似悖论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正构成了郭沫若《女神》诗作的两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3.
<正>1934年,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横空出世,引起了当时戏剧界的极大震动,以至跨越四十余载,茅盾先生在祝贺他的剧作《王昭君》发表时,依然不忘赞叹“当年海上惊雷雨”。与《雷雨》的大名相伴而生的,则是人们对其主题和人物的热烈讨论。曹禺在1936年发表的《雷雨》序言中说,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他其实并非要“匡正什么或攻击什么”,  相似文献   

14.
1.古今中外不同作家写过同名作品及体裁《自由颂》:英国的雪莱,俄国的普希金(诗歌);《唐璜》:法国的莫里哀(戏剧),英国的拜伦(诗体小说);《王昭君》中国的郭沫若(戏剧),中国的曹禺(剧本);《狂人日记》俄国的果戈里(小说),中国的鲁迅(小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国的朱自清,中国的俞平伯(散文)。  相似文献   

15.
《日出》并不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不是“忠实地再现生活”的结果。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虽有一定的现实根源,但她的伦理缺憾更多的来源于遥远的基督教原罪说。陈白露的现世生活是一种变相的寄生生活,在曹禺的人类学哲学的生命视野里,这一部都市交际花悲情传奇,其历史底本是存放在《旧约·创世记》所载的那个神秘的伊甸园中的。研究陈白露这一形象是准确把握《日出》甚至是全面理解曹禺早期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三十年代,戏剧大师曹禺又为世界女性画廊增添了三个奇异的形象.她们中有虽为人妻、人母,却不守妇道,犯有“通奸”乱伦”之罪的神经质女人;有玩世不恭,享有“大众情人”之称的高级交际花;有背着丈夫、婆婆偷野汉子的“狐狸精”.这三位女性形象分别出现在曹禺早期创作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中,她们是繁漪、陈白露和金子.她们都是全剧的“灵魂”所在.曹禺通过三位具有不同身份,地位,处于不同背景和环境下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那个罪恶的旧社会腐朽没落、必将崩溃的本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命运探索戏剧大师曹禺创作道路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娜拉现象"与《雷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初期,易卜生及其剧作《玩偶之家》以及作品中主人公娜拉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娜拉”式的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涌现出来。在中国,创作思想上与易卜生相通并在创作上得到易卜生创作真髓的是曹禺。《雷雨》是曹禺写得最好最成功的剧作之一。《雷雨》与《玩偶之家》从创作思想、作品中矛盾冲突到思想内容、人物形象都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剧作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是个失败的娜拉。《雷雨》是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本土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曹禺同志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剧本以错综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抒情的笔法,爽朗明快的色调,别开生面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促进民族团结的天使般的王昭君。但是,无庸讳言,剧中的“昭君姑娘”的形象实在是太高大完美了,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始终未能使观众真正信服。  相似文献   

19.
在对《孔雀胆》主题的几种不同理解中,很少有人注意到郭沫若曾表明他是“企图写民族团结”。本文从“和亲”这个故事核心入手,考察了阿盖公主等“牺牲”女性形象的来源,发现阿盖的不幸遭遇是献祭仪式中“少女牺牲”原型的“再现”。前人研究认为《孔雀胆》和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本文发现,《孔雀胆》与上述剧作存在着内在联系——它们是同一个原型意象在不同剧作中的显现。对这种联系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郭沫若是如何创作了这些历史剧。  相似文献   

20.
曹禺同志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上演以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在热烈赞扬声中也有一些争议。有些剧评认为此剧太现代化了,甚至认为并非成功之作。但我感到此剧对主人公王昭君的形象塑造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仅就王昭君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