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76):16-17
美国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真实反映了南北战争结束后至19世纪末的一段时间,美国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民生、收入、人权等诸多社会问题,充分刻画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段无法回避的多重问题,也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和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生动细致地刻画了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社会和政治情形,展现了当时繁荣喧嚣的表象下隐藏的种种荒唐怪诞的社会景象。马克·吐温以其细致入微的叙述和辛辣幽默的笔调描绘出了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镀金时代"中的众生相,使得这部小说既像是一出逗人发笑的滑稽剧,更像是一部永不过时的警世恒言。  相似文献   

3.
以"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电影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诉求,以此探寻"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时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7,(5):40-43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查尔斯·达德利·沃纳的名作《镀金时代》被认为是展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风貌的经典作品。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一般民众到政治人物,投机逐利、贪污腐败等社会状况。而现实之中的"镀金时代",即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也正是美国历史上腐败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因此,试图从小说中所展现的腐败现象说起,探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中腐败问题严重的原因,以及对于变化社会之中腐败现象与反腐败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各种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通过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与岸上的生活之间的对比,通过理想与现实、童真与世俗之间的对比,充分地展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曹雪峰 《广西教育》2013,(35):117-118
分析殖民主义视角下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人物塑造、探险主题以及小说语言,提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作品背后隐藏着马克·吐温作为一个白人殖民者后代的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结合《道德经》中的水哲学,从伦理批评的视角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这一人物形象,便可剖析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人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由此探讨马克·吐温的"第四副面孔",即: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以及马克·吐温的水哲思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关于"水"之哲思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圣经·约伯记》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素材来源,而"约伯"也是各类作家不绝于笔的人物形象。不同历史语境创造了不同的"约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基辅怨》中塑造的主人公雅柯夫和中国作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祥子就是现代的两个"约伯"。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相似的苦难经历和迥异的结局,折射出的两种文化下迥异的"个人"观念。  相似文献   

9.
镀金时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来自西北欧洲和东南欧洲的“老”、“新”移民以不同以往的居住模式和就业途径 ,在美国工业化、城市化高潮中共同为美国经济腾飞、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却在屡次爆发的经济危机中首当其冲 ,更遭到本土美国人的敌视和排斥。在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和排外主义者变本加厉的双重作用下 ,联邦政府开始加强外来移民的管理措施并采取法律手段加以限制 ,从而使移民政策在镀金时代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通过法律手段有所选择和限制 ,乃至排斥和禁止亚洲移民入境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6,(1):41-43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过海记》采用直线型的单线叙述结构,塑造了以哈利为代表的一批丰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美国社会经济大萧条下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凸显了海明威小说"冰山风格"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袁娟  王文铃 《海外英语》2012,(11):200-201
托尔金在其魔幻巨作《魔戒》中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不同种族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达了善与恶的较量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一主题。因此托尔金的善恶观也成为众多《魔戒》爱好者和学者讨论、探讨的话题之一,而这些讨论大多是围绕着魔戒的象征意义的角度展开。该文从分析古鲁姆这一人物形象的角度,阐释托尔金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14.
马海波 《考试周刊》2011,(75):24-25
马克·吐温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儿童形象成为伟大而不朽的艺术典型,尤其是"好孩子""坏孩子"形象更是引人争议。关注人性,释放天性,在"坏孩子"哈克·费恩身上马克·吐温表达了他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群体之间互不信任,对社会环境情绪悲观,道德失衡,上层为所欲为,底层底线沦陷,礼崩乐坏,正是转型社会的典型特征。人们从共同贫穷、人人一无所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其间的社会分层、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既隐含着对秩序的挑战,也形成了阶层之间的互相敌视与挤压。这是典型的"一切向钱看,一切只向钱看"的"镀金时代"的特征,一如当年马克·吐温所写的美国的"镀金时代(Gilded Age)":"空气中充满了金钱气息,除了金钱什么  相似文献   

16.
人物形象塑造是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中的少女形象的分析,探讨作家理想在人物形象上的寄托。京派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长河》,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几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三位男性作家都在其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上寄托了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8.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由美国现实批判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经过历时两年的写作后完成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也是作者的成名作之一。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汤姆·索亚童年生活的种种塑造,也突出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种种向往与遗憾。由于美国与我国作家社会背景及价值观体系的不同,对于美国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与探索一直是我们研究讨论的课题,文章就从写作技巧上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  相似文献   

19.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在成功塑造自由快乐的儿童世界的同时,也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批判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合理,对美国社会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以及刻板陈腐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20.
美国镀金时代晚期,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滋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美国知识分子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认为镀金时代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潮及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调节职能,由政府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重构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保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美国镀金时代晚期知识分子的主张,标志着美国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产生。美国镀金时代晚期国家干预主义思潮还处于萌动期,有其理想化和不成熟的一面,但它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崛起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