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如何看待纪录电视(电影)的真实性这一特征,即“非虚构”电视(电影)。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任何一部电影大片除了剧情和后期制作之外,导演执导镜头的艺术也是决定电影能够被观众认可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电视纪录片这一节目形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把电视纪录片归结为自然人文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本文旨在探讨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如何借鉴电影的拍摄手法,融入电影意识,使纪录片达到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江泓 《新闻世界》2004,(10):81-82
纪录这个词反映了人的本性.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们就用各种方式来纪录自己的生活和化,并传播延续至今,人类明正是通过纪录这个方式得以发展、人们发明摄影、电影、电视,最初的本源正是为了纪录的目的.可以说纪录片是现代影像艺术的老祖宗。时代发展至今,世界的纪录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就中国而言,纪录片还很滞后.中国目前纪录片发展存在的最大的问  相似文献   

4.
毕小刚  鲁澧  成长 《新闻前哨》2004,(10):47-48
1895年3月,法国人路易·卢米尔用短片《工厂的大门》展现了他的发明,于是电影就以纪录片的形式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匈牙利电影家贝拉·巴拉兹提出:“纪录片负有用画面纪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可见,纪录片在人类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影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画面在纪录片  相似文献   

5.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6.
吴健 《传媒》2021,(6):53-55
融媒体时代,清晰地把握不同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有助于提高其传播效果.目前国内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是针对院线、新媒体、电视进行投放,在叙事视角上各有特点.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2013年以来中国纪录电影、新媒体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包括谁在讲(角度),讲了何人、何事(内容),以及不同的叙事视角给观众带来的不同感受(效果),同时解释为什么这三者会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7.
韩飞 《传媒》2017,(6):19-21
根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过审的纪录电影一共有32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6部。纪录电影生产占国产电影总量为3.3%;进入院线的纪录电影占院线电影发行总量的1.3%。两项数据较2015年均略有降低,这反映了当前环境下市场对纪录电影的保守审慎态度。2016年,纪录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05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实电影1部。  相似文献   

8.
吴宇华 《视听界》2006,(1):93-95
中国电视纪录片脱胎于电影纪录片,发轫于中国电视开播之时,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在电视艺领域内,这类体裁的应用较少且成就不大,究其原因,是人们在重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落入了盲目追求纯客观记录,反对任何艺术形式参与的自然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9.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10.
老一辈的西班牙电影人路易·布努埃尔在谈及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时曾断言:“我是为发现某些东西去看电影。” 文献纪录片承担着这个使命,她使人发现。 大约是60年前的德国,为一种名为“振兴祖国”的空气所笼罩,这便是希特勒的法西斯浪潮。那段历史一切都是那么疯狂、那么是非颠倒。那个历史的一些情况被一位名叫里芬斯塔尔的女人用胶片纪录下来,这就是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她十分真实、准确地纪录了德国的疯狂和执迷。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来纪录生活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相当于报纸、广播的通讯和特写,是电影纪录片的延续和发展。“纪录”是它的灵魂,“纪录”是它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本质特征。最早的电影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1922年完成的电影纪录片,记  相似文献   

13.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2,(12):31-33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种具有非凡意义的标志性存在。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比之90年代之前近70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国纪录电影萌芽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一方面,纪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异军突起,掀起声势浩大的纪实浪潮:另一方面,规模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运动席卷全国,形成纪录片收视高峰。然而,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纪实节目兴趣的降低和中国电视台市场运作的深入,中国纪录片陷入暂时的困境。在整个90年代中,中国纪录片不论从文化形态、传播效果,还是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最初的新闻纪录电影到如今的栏目化纪录片,从最初的主题先行到如今的纪实理念,从开始的宏大题材到如今的平民化视角,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发展变化中所体现的受众观的演变,并探寻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是第一本系统阐述中国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和发展的书。本书作者方方录访了许多亲身经历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当事人,到全国各地搜寻了大量相关的文字和形象资料,经多年努力,写成了这部55万字的专著。现从中摘选的,是有关解放区纪录片的重拍解放战争历程内容,以及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电影厂机器设备与电影人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昨天:已远逝的萧瑟和辉煌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纪录片的理解曾经很狭窄,以为新闻电影就是纪录片。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家庭,电视的制作手段跟电影一样只能依赖胶片,国家在每一个省都建立了电影制片厂,这些省级电影制片厂里面,真正有能力做电影的其实很少,大多数都是以拍摄新闻为主,连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也不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18.
付岩 《声屏世界》2007,(6):46-47
电视语言是由“声画字”共同构成其表意系统的,是整体传达“视听读”的平面思维。电视纪录片就是根据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法来纪录一段生活流程,来展示生活的原貌,让受众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又以另样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因此,电视纪录片必须遵循纪实的叙事原则,同时不排除艺术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范月洪 《视听界》2005,(3):87-87
一个多世纪以来,纪录片历经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电影、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美学探索、欧洲先锋派纪录电影、DV个人纪录片等等发展阶段。无论面貌如何变幻。外延如何拓展.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纪录片创作倾注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