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文是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追求“人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在写作过程中追求人性之美,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一、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人性化作文教学,其意义是尊重学生的发现和选择,引导其从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发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哲理,去“发现”人与社会的奥秘和意义。发现是人类的天性,发现中常常体现着机智和憧憬,体现着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学生的发现,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实践。写作的…  相似文献   

2.
杨惋邱 《英语教师》2024,(1):153-156
伴随古希腊哲学思想兴起的liberal arts,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普遍理解”的追求,经古罗马、文艺复兴及近世以降之经年累月发展,此概念之内在含义已然超越单纯之“文科”或“人文学科”的范畴,涵盖更广泛的学科领域。Liberal arts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技巧、文化理解和全球意识等,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广泛兴趣的人。纵观liberal arts的发展,不宜将其简单翻译为“文科”或“人文学科”,可根据不同语境将其译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乃至“文理教育”。  相似文献   

3.
向蓉美 《教书育人》2002,(22):35-35
一“一桶水”与“一碗水”经常听人说,你要作一名教师,你就必须做到“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千真万确。这里的水是指知识,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在他所教领域的知识比学生多一些、深一些,这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来自教师比学生更多更早地把知识之水装进自己的桶里,在备课和教学中,参考很多教材和文章,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完整系统地,又生动具体地把这些水灌注给学生。教师知识的一桶水,与学生欲装满知识的一碗水,又有质的差异,质的差异来自教师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掌握所教领域知识和相…  相似文献   

4.
小学作文训练中,“积累”的指导尤为重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何来?“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如何扩大和丰富? 第一,生活积累。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如果每一次作文前,都需要组织活动,从活动中获取作文内容,这于小学生作文训练并无多大益处。作文材料的来源,既要注意“丰富生活”,更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发现并通过记忆记载自己平常“丰富的生活”,才能真正解决文源问题,同时培养“积累”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2,(24):38-39
教师,曾是一个上过神坛的角色。解放前,人们家里堂屋正墙上往往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与“君”并列,但牌位上名列第五,可谓“香老五”。解放后,神坛除旧布新,但据说毛主席在四个“伟大”之中,只认可teacher,一般译读为“导师”,比“童子之师”高多了,是真格的权威。何谓“师”?韩愈的解释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原来,教师不过是闻道在先而术业有专攻的人。凭借着先闻之“道”、先获之“知”,而传授之。教师之“威”即知识之威、道德之威。 在今天,教师掌握了专业性知识,占有知识,便成为“知识上位者”,并因此而被社会赋予一定的权力。作为“知识下位者”,学生只能成为教师的传授对象而非“知识追求者”。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7.
余占琴  陈莉 《四川教育》2014,(12):33-33
课堂上,无论老师体态如何多姿,表情如何丰富,思维如何深邃,课件如何精美,如果离开了教师之“口”,都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更谈不上培养能力.为此,我校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努力让“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学校响亮地提出了“三让、三导”的课改理念.其中,“三导”是指教师变“教”为“导”,用口头语言给学生“导趣、导问、导思”,并将一节课的知识“串珠成链”.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三维”———语文素质教育新模型知识传统教学内容较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具有信息社会特点的新型知识结构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经过科技传媒所传播的科技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包括通过社会实践所学习、掌握的生活知识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的新需求,便构成了素质教育三维立体模型中的第一维度。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的语文阅读模式的知识维度,其结构是立体的,其来源是多元的,其内容是丰富的。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美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模式为:(1)教学内容丰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学校与社区密切联系,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4)课堂教学活动除教师以外,还有同学互教、小组讨论或团队协作等形式;(5)教师通常作为协调人和协作人的角色出现在课堂;(6)学生不仅是为了教师,而且是为了教师以外的现实社会而完成作业;(7)课内外科学研究动丰富多彩,为开发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供机会;(8)强调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坚持重温所…  相似文献   

11.
我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工作岗位上一呆就是18年。上大学时,我上德育课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以后,是将思想品德课当知识来操作,受着一种“知识逻辑”的宰制。知识是统治者,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我的任务是把知识作为其工作对象,意欲穷尽己之所知而予学生。古人云,“君子不器”。学生本就不是物,而是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作为人、要“成人”的学生呢?我们又该怎样教育学生呢?人化、化人教育是使学生成人的,而不是成物,即“育人”而非“育物”,“人化”而非“物化”,“人育”而非“物育”。应是一种“人育德——育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丰富“减负”之后学生的课余生活 ,无为县教委 2 0 0 0年 5月举办了中学物理课外“小制作”优秀作品展览 ,来自全县各中学的四百多名师生参观了展览。本次展出的小制作作品共 1 0 2件 ,皆为全县开展的第二届中学物理课外“小制作”评选活动中的参赛作品 ,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县中学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步成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 ,学生能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 ,利用身边的简单易得之物 ,就地取材 ,因陋就简地动手实践。一些作品不仅制作精巧 ,而且有发明创新 ,具有一定的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14.
大凡教学上的落实,多数人都理解为落实知识。我认为,落实知识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落实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从而“落实能力”。 区别以上两种落实的核心,就是看你的教学的着眼点或着力点究竟放在什么方面。侧重落实知识的教学,其着眼点是投放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追求“让学生知其然”;而注重能力落实的教学,其着眼点则是投放在教学的主体一学生身上,它不仅重视教会学生“知其然”,更注重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教学不仅仅以让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更要紧的是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教给学生。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应该努  相似文献   

15.
冯运斌 《教育文汇》2013,(17):30-31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说教学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应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没错。但我觉得,授之以“渔”之外,更应为学生建设出一片探索和检验知识的“鱼塘”。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 “物理”来自“生活”, “物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有用”,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教学之“要义”吗?教材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正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产物,由是,我们还能视之为“鸡肋”吗?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感到:教科书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若把“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与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谈谈笔者使用“生活、物理、社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7.
西方心理学有所谓“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理论。“求同”,即要求学生一切都照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去思考,去求知,不可违反背向。而“求异”,则指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发挥创见,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现成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要获得知识,毫无疑问必须虚心听取教师的讲解,认真学习书本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要求学生同教师、同书本朝同一方向思考,要“求同”。但是,事事“求同”,处处“求同”,要求学生思想整齐划一,不准超越雷池一步,只许教师在知识的园地里“种瓜”,不许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点豆”,势必造成学生头脑迟钝,思想僵化,只知以教师和书本之是为是,以教师和书本之非为非,没有教师不会讲话,离了书本不会思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创精神,教师不应以学生做自己和书本的应声虫为满足,应该善于  相似文献   

18.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是对社会生活的快速反映,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大到影响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事件,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些鲜活的内容,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作文教学的内容,活跃了作文教学的思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整合这些生活资源、信息资源、思想资源,引新闻之“水”,浇作文之“苗”。新闻报道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了记者的思维加工,是精选、浓缩、提炼了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就是拓展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视野从教科书引向广阔的社会,丰富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中积累信息、激活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相似文献   

20.
叶积德 《青海教育》2008,(11):17-17
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旨为“责任”与“爱”。教师之爱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现就自己学习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如何“关爱学生”等相关内容,从尊重、期望、理解、宽容四方面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