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因传播路线、活动区域的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上六府和下四府两种艺术传统,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本文以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班社为考察对象,探讨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林榆(1920-),广东东莞人,是一位资深的文化干部、戏剧工作者和剧作家。本文试图将林榆的粤剧剧本创作置于"粤剧剧目发展史"的维度上来考察,思考林榆的成功之道,论述林榆剧作的若干特色,以林榆的剧作和林榆的自述相比照,以期引起粤剧界、学术界对于林榆及其剧作所具有的"粤剧史意义"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如今,粤剧的生存环境在它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年里是越来越好,人们在高度重视和期待着粤剧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质量的剧目上演。我们借由对林榆粤剧剧作的研讨,以便突显林榆剧作既与时俱进又不失粤剧"本色"的价值所在,或许对回应粤剧"怎样发展"的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粤剧起源于广府地区,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戏剧探索和创新中,成为岭南文化的集大成艺术形态和代表性符号,以其自身独特的古典且多元性美学解构方式展现并深刻影响一代代中国岭南人民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是活态传承、活态建设、活态守护的思想家园,被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发展态势与文化语境长期保持着线性的交互关系,尤其是当下着重强调在创作中改革创新,以叙事性的剧目呈现来传达抽象的艺术主旨,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培育保持粤剧传承的鲜活性,同时采取多样有效措施打破传统古典粤剧与现今流行模式的边界,进一步振兴粤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及粤剧戏船,或误以"红船"为粤剧戏船专有之名,或混淆粤剧戏船与歌伎船。其实,"红船"在明清两代可指诸多船种,在诗词中一般泛指船舶。粤剧戏船最早见诸乾隆初年记载;是广府本地班即粤剧班借用珠江上常见的内河客、货船,并不断进行"戏班化"改造而成的船种;至清末民国才始称"红船",或仅是在颜色上与前一阶段所用"黑船"对比的结果。粤剧戏船的基本形制由创制于明永乐朝的漕运河船演变而来,为头低尾翘的平底浅船,长约22.1米,宽约4.5米,其结构、部件的形制、颜色皆大致可考。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呼图壁县档案馆将"新疆首届乡村艺术暨呼图壁首届新疆曲子文化节"相关资料接收进馆,主要有新疆曲子在呼图壁的传承与发展史、在当地演出过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剧本、著名曲子唱段和曲牌、曲子艺术研讨论文及大量光盘、照片等。新疆曲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呼图壁县已传承一百多年,并融入了当地群  相似文献   

7.
安放在佛山祖庙正殿内的金漆木雕神案,光绪二十五年(1899)制作,其正面下层的"薛刚反唐"戏曲人物木雕能为我们了解清末粤剧的舞台演出形态提供实物参考,具有戏曲史学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木雕人物造型的细致考察,结合《征西全传》和《反唐女娲镜》两部小说及传统评书《薛刚反唐》,对木雕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证,确定了木雕中三个主场景的内容自右而左分别是"庐陵王聘刚"、"九炎山聚兵"和"兴唐将受封"。同时也确定了场景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包括庐陵王、鲁仲、薛刚、纪鸾英、徐芙祖、泰红、薛葵和武则天。经过对木雕所示的人物服饰、把子、道具、化妆、舞台设置和人物出场情况等方面的具体阐释,本文进一步指出:这个木雕作品作为戏曲文物,可以印证文献中经常论及的传统戏服"全采明制"、粤剧在清末的演出仍使用真兵器等历史。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2008,(4):24-34
浙江昆剧团新编历史剧目《十五贯》是1950年代最重要的戏剧作品,通过原始材料的重读,可以确定目前流行的改编本于1955年冬成型、1956年元旦首次公演。但这并非《十五贯》唯一的改编本,国风昆苏剧团1953年前后就已经开始改编并且演出该剧目,通过对现存三个《十五贯》早期剧本的对比可看到通行本《十五贯》的改编得失。而《十五贯》改编的深远意义,也需要从超越剧目甚至昆曲这个剧种的立场解读,《十五贯》的成功为大量以"清官"为正面主人公的传统剧目赢得了重登舞台的机会,为传统剧戏曲在当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迪 《文化遗产》2016,(1):124-136
正倪惠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现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她是海内外无数戏迷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粤剧名家,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粤剧创作的"老兵"。在台上,她演绎着如水的柔情,以含蓄、端庄、柔美的艺术形象与高超的演唱技艺征服了无数观众;在台下,她用拳拳赤子之心,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倪惠英从艺第四十五个年头,本刊特委托杨迪对她进  相似文献   

11.
粤剧文献资源建设变革与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粤剧文献的生成方式正发生着急剧改变。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处于变革时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后知识服务时代到来,作为岭南地区重要文化遗存的粤剧文献建设面临资源重组与服务转型的重要转折。2005年以来广东省部分地级市相继建立了粤剧专题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但文献资源建设程度不尽相同、机构各自为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互补、融合发展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粤剧文献各阶段的发展形态与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图书馆应根据粤剧文献资源变革特点与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需要,规划整体资源建设与开展粤剧文献资源联盟协作建设。包括从单一物理空间到复合泛在空间建设,从独立建设到共知共建共享,从单馆文献典藏到文献协同管理与优化分级,从传统基础服务到多元立体化信息服务,使粤剧文献资源建设贴合文献资源变革特点与图书馆转型发展要求,进而传承岭南传统文化遗产,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西方音乐剧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其美学问题的关注。早期关于音乐剧的评论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今天拥有大量优秀剧目的音乐剧仍旧是大众文化,而且始终与市场相联,那是不是它就真的不是艺术,不具有美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本文试图从美学的多个视角对音乐剧的审美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既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成为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粤剧文物,大部分为当时在北美的粤剧戏班所存,可能是目前海外中国戏曲文物所藏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戏曲文物大多为粤剧服装、面具、饰品、布景、乐器、兵器、旗帜、布告等,其中六双清末民初跷鞋的发现弥补了国内这一实体文物的不足。介绍与考述海外戏曲文物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些戏曲文物对于了解粤剧发展史,探索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梳理华人在北美的戏剧演出情况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滩是全国重要的戏码头,南北戏曲名角、中外各种艺术都在上海的舞台上荟萃际会,争妍斗丽,呈现出百花似锦的繁荣景象。上海涌现出了一批戏曲艺术大师、大家、名角。如京剧的周信芳、盖叫天,昆剧的俞振飞,越剧的袁雪芬、尹桂芳等,上海土生土长的本地剧种沪剧则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丁是娥。丁是娥从九岁开始学艺,五十多年始终在沪剧这块民族艺术的园地里兢兢业业地劳作耕耘。她在努力继承沪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锐意革新,精心创造,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沪剧的剧目、表演和音乐,对沪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中将"扶不扶"焦点话题在舞台上呈现,该小品的舞台语言特色鲜明,值得学习和借鉴.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喜剧幽默色彩贯穿始终;艺术夸张成份、层出不穷;遣词造句方面话里有话.该小品舞台表现力上将多重语言元素融入其中,促进节目更具有张弛力、感受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电视话剧的艺术创新——以湖南卫视《星剧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哲旋 《声屏世界》2014,(10):41-42
<正>电视话剧将传统舞台话剧与电视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是对传统舞台话剧表演的一种革新。湖南卫视今年4月份开播的《星剧社》栏目,将传统的舞台话剧搬上电视荧屏,可谓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它实现了电视与话剧的融合,突破了传统话剧舞台表演模式的限制,将话剧所独有的舞台的"现场感"搬上了电视荧屏,让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近距离地观看表演者的表情,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感  相似文献   

17.
粤剧唱腔具有综合性、多曲体结构特征,其唱腔曲牌也拥有多元化来源。不仅有传承自传统文人、民间、宗教和宫廷音乐的唱腔曲牌,而且通过对非粤地传统器乐曲的"移植";对粤地器乐曲的"变体";对外江戏音乐、粤地说唱音乐以及异质音乐(电影音乐、流行歌曲、欧美音乐、海外戏剧音乐等)的"吸收";以及对粤剧先贤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坚守"等方式发展了粤剧唱腔的曲牌结构和数量,并形成了源头多元、风格各异、情绪多样、兼容并蓄的曲牌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博物馆》2023,(S1):30-32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要求,2019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共同策划举办了“家风故事汇”展演活动。该活动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中华传统优秀家风故事、红色家风故事和当代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故事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以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优秀人物的家风故事。展演活动以话剧表演为主,配以朗诵、讲述和无伴奏合唱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演绎包括鲁迅、梁启超、赵一曼、樊锦诗、  相似文献   

19.
长达三小时、满是咏叹调和多重唱的《假面舞会》,无疑是最难的歌剧剧目之一。国家大剧院这次对《假面舞会》的选择,或许是在证明了舞台布景的顶级技术之外追求剧目艺术内涵的又一次尝试国王爱上了臣下的妻子,原本忠心耿耿的大臣知情后展开复仇,最终在盛大的舞会与欢宴上展开一场暗杀。权力、政治与丑闻,占卜未来的神秘水晶球,爱情和  相似文献   

20.
弋阳腔是南戏声腔流变的结果,其艺术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首要剧目是传统目连戏。目连戏之所以能成为弋阳腔的看家戏,既受到宋元之际传入江西的傀儡戏的影响,也是江西发达的宗教文化和繁盛的民间信仰这一独特历史环境所致。弋阳腔正是在目连戏的基础上,完成了"依字行腔"、"错用乡语"等唱腔方面的艺术革新。弋阳腔扎根于广大的民间,充满了乡土气息,深刻影响了明清之后的各地高腔剧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