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我国智力密集区开发问题的学术讨论会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中国科学院谷羽同志、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罗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荪、中国科协书记李宝恒、常委田夫,北京工学院院长朱鹤荪、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等出席会议并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和任期最久的院长,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建者与第一任校长,他在科研机构管理、科技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科学家团结、战略科学家培育等方面为新中国科技现代化探索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郭沫若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通过系统回顾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校期间的管理实践,凝练分析其科技管理思想特点,对于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著名的多学科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它受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我国第一座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和中青年科学家孙祖训教授曾先后任院(所)长,现任院长樊明武教授。  相似文献   

4.
1 从民间交流到官民并举194 9— 1972年 ,中日两国间的科技交流是在以民间为主 ,“以民促官”的状况下进行的。 195 5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日 ,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科技界朋友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同年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 ,郭沫若院长及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会见了他 ,并请他作了学术报告。同时 ,郭沫若院长邀请日本物理学家访华。195 6年 ,日本学术会议派茅诚司会长为团长的学术考察团访华。 195 7年 ,应我院邀请 ,日本学术会议物理研究联络委员会和日本物理学会以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5.
取得中国原子弹、氢弹“两弹”技术突破的科学家队伍,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中国科技界精英。其中,有一位资历不是最老、名气不是很大,但能够凝聚大家智慧、被钱三强称为“有本事”的核心人物,他就是朱光亚。他善于将重大科技任务分解细化,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围绕共同目标开展研究;善于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6.
易南英 《金秋科苑》2010,(15):36-43
提及中国“三钱”,无不令人肃然起教,他们为祖国乃至人类作出了贡献,若以年龄排序,前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后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居中者系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为确定中国力学的发展方向和力学人才的培养,他与周培源、钱学森及郭永怀一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规划”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的创办者;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17日至19日,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十七个全国性学会(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中国科协负责人裴丽生、李宝恒、田夫,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龚育  相似文献   

8.
1997年8月22日,在北京科技会堂隆重召开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与会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追颂吴有训艰苦奋斗的一生。吴有训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物理学研究、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管理工作,对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教授在题词中所述,吴有训先生是“科教工  相似文献   

9.
对话白春礼     
专家简介: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等。同时担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  相似文献   

10.
钱三强对科学学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推动成立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推动学术刊物及学科学位建设,促成科学学在中国的建制化。他重视科学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研究方法的规范和创新,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理论,促成了科学学在中国的规范化和理论化。“文革”后,中国科学技术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单兵独进,而是全方位的进步。著名科学家在这一时期的软科学转向,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贯彻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促进科技界与企业界相互了解,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根据一些专家的倡议于1987年8月18日在北京举办科学家企业家“沙龙”。出席“沙龙”的有京区科学家和企业家60余人,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表示祝贺。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罗伟主持。据他介绍,中国科学院和企业界的合作已有很大发展,目前以各种形式同3000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乡镇企业合作多一些,“短、平、快”项目多一些。他认为:现在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种“沙龙”活动的成效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伹可能带有根本性的长远意义梢蕴峁┮桓龌?使科学家和企业家更好的交流信息、更多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从而促进友谊、增强合作。目前,不准备马上搞什么组织,这样可以不拘形式较自由地交谈。有些活动,有兴趣有时间就来参加,没有兴趣可以不来。关键是搞些有意义的、有吸引力的活动。会上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作了精采的发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3):236-236
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在京举行“论坛”4月15—17日举行。“论坛”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论坛”理事长、著名理论学家郑必坚教授共同发起,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我国科学家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供研究和交流平台。“论坛”将以主题报告、讲座和专题研讨会形式长期举办。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水稻分蘖研究获突破性进展4月10日出版的Nature报道了该所李家洋院士领导的创新小组及其合作者的这项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发表在Nature的第一篇生命科学基础研…  相似文献   

13.
前沿     
中国科学家打造出铂金纳米皇冠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纳米科技重大研究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运用分子纳米技术打造出了一顶新颖的铂金“纳米皇冠”。  相似文献   

14.
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国家赋予科学院的使命,也是科学院的根本任务。因而科技队伍建设,历来就受到科学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党和政府乃至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1中国科学院科技队伍的过去和现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求贤若渴,充分发挥国内优秀科学家的作用,并从国外召回了一批海外学子,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代建设者和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创人,象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王渔昌、郭永怀、华罗庚、邓稼先、童第周等等。这批杰出中华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中国科技…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14,(8):42-44
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揭晓。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天宫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4G掌门人”、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学家获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长期实施以“三大奖”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奖励工作.2002年我院进行科技奖励制度重大改革,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对杰出科学家和优秀科研集体给予奖励.  相似文献   

17.
范桂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73-377,398
2004年6月4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荣获第五届光华科技奖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为他颁奖。这一奖项是对师昌绪先生几十年来在材料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肯定和赞誉。师昌绪,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于7月14—23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会议涉及广泛的生命科学领域,目的是吸引海外华人生命科学家、企业家和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促进海内外华人生命科学家和企业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地位。包括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2000余人参加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  相似文献   

19.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每年组织编写“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呈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代表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该系列报告2003卷已于近日出版。《2003科学发展报告》分9部分:“科学回顾与展望”,“科学前沿介绍”;“2002年诺贝尔奖评述”;“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科技战略与政策”;“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附录”。介绍了世界科技和若干科学前沿热点领域发展态势;我国科学家做出的世界水平的突破性成果和科学工作;一些国家21世纪初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有…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未到下一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的预言。他认为,进入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但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显现出了明显的“饱和现象”。由于传统单一学科前锋受阻,于是,就出现了大规模智力横向转换,或“回采”老的学科领域。这样便激发出一个又一个的交叉学科群,最终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