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位文人,一场旅行,掀起一场"文化大散文"的风潮。《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此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一位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从道士塔到酒公墓,从阳关雪到吴江船,从青云谱到天一阁,从西湖到苏州,他看到的是那些隐藏在具体意象后的历史累积;他抗拒着痛苦,追寻着文化,书写着历史,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跋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积淀的渐行渐远。《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不纯粹指身体层面的苦累,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苦涩,是作者走访了无数中华古迹后,面对许多古迹的变迁、遗忘和失落而产生的心灵之苦,是一种百味杂陈的心酸之苦,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7,(5):73-76
辜鸿铭是一个"内中外洋"的文化混血儿。在文化危机深重的社会环境下,他采用西方话语承担起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使命。纵观其一生的思想文化活动,他始终在这样的一条文化道路上进行抗辩:追寻个体身份认同,重塑民族文化自信,探索人类文明走向。尽管他将建立社会文化秩序的期望一厢情愿地寄托到儒家道德文明之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置于整体历史语境下可以从他独特的话语形式中看到其思想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3.
飞扬的诗魂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的存在为中国传统文人树立了一个偶像与楷模。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作家可以像屈原那样牵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人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属。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满溢着悲剧色彩的个体的独特,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独特的个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的贡献。他的诗歌中所折射出来的全部精神和人格就如同一道飞扬在历史中的灵魂,深刻地影响了同他一样具有坚贞理想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读屈原的诗,就是在读屈原的人,更是在读屈原的魂。让我们将他的诗与魂放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画学断想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分析中国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制约性.中国绘画是人文化成的,它随着文人的参与而兴起,由于文人的建设而得到发展.笔墨就是一种人文.在历代中国绘画中,蕴涵着历代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他们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所以,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样式,是中国文人的样式人生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月夜     
<正>导读: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韩少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思想者。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作家之一,韩少功一直保持着一种激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敢于承担的先锋精神。从最初的文化寻根到当下的精神寻根,他用笔下的文字进行着一场场果决的精神拯救。近年来,韩少功写  相似文献   

7.
简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会计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会计实践活动之中。它是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等方面为一体的融合性综合文化。会计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又从属于传统文化并由传统文化决定。中国会计文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会计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9.
读余秋雨先生的书是一趟心灵的旅程,途中允满了艰辛和思考,正如先生的书名一般,是一趟“苦旅”。这其中充斥的,是对历史的思索、对文化的拷问,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及其心路历程的探微。跟随着先生的笔触,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江南雨巷、小桥流水……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时空,全像画卷一般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0.
饮食与文化历来是中国文人表现的对象,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美食散文简洁明快,却又雅致有趣,是他对文学及生活的感悟,同时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不同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美食家》著称于文坛的作家陆文夫,擅长在小说散文中写美食,但他重点不写享受美食的过程,而是把美食的烹饪与品尝看成是观察社会、透视历史的一扇窗口。他从历史上看到了吃饭与"吃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某种动力;他从现实中,看到了人们一声问候"你吃过了吗"所包含的精神寄托,形象地叙说了中国人的特殊生存方式;他从华丽的美食环境中,看到了畸形消费与社会腐败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深刻的批判性。陆文夫美食思想及负载它们的小说散文,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广阔领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文化财富,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会产生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云  刘倩 《时代教育》2006,(12):15-16
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上下五千年,所谓中国文化,乃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始于封建社会,其精髓在于中国古代文人传承下来的诗歌音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抒发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追求的崇尚之情。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创作和追求,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为背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耀辉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04-106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15.
陈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位文化名人,曾因与鲁迅展开文学论战,被鲁迅讥讽为"反动帮闲文人"。这样的文化标签使他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淡化和淹没,其实他那宽厚幽默的文化人格,名列现代散文十八家之一的文学成就,稳健、清醒的行政管理才能,完全有资格跻入现代文化名人殿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文坛“怪才”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没有结论的话题。作为一位西方作家,他对中国文化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这可以从卡夫卡的日记、书信及谈话中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宗璞、余华、莫言等作家在言语中都表达过深受卡夫卡影响之意,并都将他当作借鉴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每到中国一处,我都会对中国文化有新的认识。天子脚下的北京,中国文化似乎在更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地位与权利。中国文化在西安却有了那份彼此相通的融合。新疆则是将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中的人们统一到了共有的人类文明中。  相似文献   

18.
南丽  刘东秀 《中国德育》2012,(11):29-32
温和又谦逊,他是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局长朱亚文。走进他的办公室,就看到一盆葫芦形状的仙人球,而沙发两侧的绿萝茎蔓已长至腰际。他说,无需特别照料,任其自然生长。从自然生态到德育生态,从淮安的繁荣历史文化到如今构筑苏北教育高地,他像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细说着关于淮安德育的思与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期和中期,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行积极探索的集大成者,应当首推毛泽东。他在大力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同时,系统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诸多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想,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先河。同时,从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经验的角度审视,毛泽东的这一探索中也存在一些今天看来是一种缺陷或局限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萧承慎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他在战乱时期对师资文化进行的研究中,揭示了中国传统师资文化的历史特点,对"师道"做了关于教师的"为师之道"、国家和社会的"尊师之道"以及学生的"求师之道"的区分。中国的"师道"赋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价值追求,其本身是一种信仰力量,具有道德约束力。中国和西方的师资文化差异,植根于双方的教育文化之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当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汲取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