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我国古代把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书院称为庙学。在庙学中对先圣、先师的祭祀称为释奠、释菜礼。本文以河南书院庙学释奠、释菜礼为研究对象,探究书院庙学礼的组织形式和特征,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来,建学必先盖孔庙,没有孔庙不成学,庙学成为唐以来儒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明正德五年,万全右卫置卫学,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以为学",间以政府拨款。右卫庙学规制完备,兼有教学与祭祀双重功能。道光八年,万全书院建成,书院成为万全儒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庙学是封建时代官办育才场所,科举是封建时代选才方式,两种不同的制度结缘于隋唐,基于价值导向的趋同性而得以融合促动。其融合促动是全方位的,在建筑空间上,庙学常被用作科举童试的场所,科举除拥有号房、执事楼、文昌宫等相对独立的空间外,庙学的祭祀、教学空间也带有明显的科举痕迹,隐藏着丰富的科举意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上,科举元素渗透到庙学的学官管理、生员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在常规仪式方面,在庙学内举办的进学礼、宾兴礼和科贡题名活动等都是庙学与科举融合促动的真实呈现,深刻影响着读书人的价值观和社风民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北宋福建庙学经过初期、中期、末期发展,使得唐末五代出现的星星点火扩展为遍地开花之势,全路各境均有庙学分布.但各地庙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可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落后区.从空间分布角度观之,北宋福建庙学呈现出斜“土”字形架构、“中间大两头小”、区域梯度差异等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区域性、人口数量及地域开发等因素影响着北宋福建庙学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庙学却是各级儒学,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高学合一制度,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教育的基本内容。祀孔与传播儒学逐步形成“庙学结合”的教育规制,而良吏名宦也必须贯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以兴学立教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和总结唐宋至清代潮州“庙学结合”与良吏兴学的情况和历史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庙延续至今,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它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般,因受多种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特殊的生态。从生态的角度认识、考察、解读文庙,是当前进行“文庙”及“文庙学”研究的一个新尝试。通过对湖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宁远文庙发展历程的考察可知,自然生态是文庙生成的土壤;人文生态是文庙存在的灵魂;社会生态是文庙延续的动力。文庙与各种因素不断地交织和交融后,所形成的既具国家意志又具地方特色的“庙学合一”的生态教化空间,是文庙生命力的根基和保障。同时发现,文庙生态的存在对当代文化教育发展及学校建设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庙学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文庙客观地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强化学校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文庙教育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元代科举教育式微,"庙学一体"的县学由人才培养转向民风教化。庙学形制、规模较宋代发生了较大改变,重庙而轻学。地方庙学释奠礼仪和宋代不同,释奠时间、礼仪规格、程序都更繁琐、严格。通过山西元代庙学的考察,可以窥见元代乡村儒家思想信仰和教育发展状况,为元史研究提供相应资料。  相似文献   

11.
"庙学合一"是东北地区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东北地区文庙客观地反映着东北地区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社会文化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东北文庙教育遗产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东北地区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人的成长具有时限性,理想化的教学追求用最经济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育人功能。在“简约教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教深学”,以整体关联思想为统整,通过结构化教学引领学生完善认知,发展思维,培育核心素养,达成越学越懂、越学越通、越学越爱、越学越灵的育人目标。用学科的方式来学习、从知识系统化经由教学结构化走向思维自能化等实施策略,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符合新时期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台湾庙学相关情况的简要探讨,认为尽管庙学这一独特的文化教育形态是封建政治的产物,但对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以至促进社会稳定都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闽台在庙学方面存在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14.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寺和庙     
人们常常把“寺”、“庙”连称,而且往往联想起和尚来,这是把“寺”、“庙”混为一谈了。其实,寺和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建筑特色及供奉。为了辨明这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需要从它们  相似文献   

16.
《衡水师专学报》2014,(2):52-52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纷争迭起,危机丛生,多元共处、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钱耕森先生以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阐发史伯“夫和实生物说”,并特概括为“和生学”;又以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发“道生万物”说;打通二者,特命名为“大道和生学”。该学说可谓是解决当今时代诸多危机与矛盾的一剂理论良方,为我国别开生面的又一种新的和谐文化。2013年12月28日,在黄山文化书院成立25周年之际,特以钱耕森先生研究有年的“大道和生学”为本届年会研讨主题。本刊特刊发有关钱先生与“大道和生学”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并引起大家对“和生学”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双减”旨在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神及综合素质。立足有效教学,审视“有效先学”教学模式,剖析该模式下教师教学的误区;探究该模式下的教学原则:学生知、行发展和情、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先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教育赋能,还原良好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的计算教学中,传统的目标是往往追求的 是“又对又快”,在平常的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学 生的学习方法是倾听、模仿和练习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这 种教法和学法缺失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能力提升的空间。而“变 教为学”的课堂期望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 主或合作交流来开展经历计算学习的全过程。那如何在计算 教学中实施“变教为学”,使学生各方面得全面发展?笔者作了 以下探究。  相似文献   

19.
后书院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之下顺应产生,如何更好地发展后书院儿童研学教育,培养更具"底蕴"的现代化人才,构建更具特色的研学教育是后书院发展的重点所在.以碧溪书院为例,对后书院儿童研学教育项目进行再生设计,打破历史建筑的传统视角,为更好地实现儿童研学功能,在课程方面着重从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立足社...  相似文献   

20.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它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较繁盛,这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朝统治者实行推行蒙古化,同时又加深汉化的双重政策,设立了一系列蒙古本民族的中央和地方管学,尊孔崇儒,因而儒家经典成为学校课程及科举的主要内容。元朝的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等;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学、还出现了“社学”和“庙学”,书院也比南宋兴盛。这一层次结构比较分明、目标功能各不相同的教育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必要的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