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平台的演化、本质与治理思路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的三大议题。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议题的重要学术成果先从中介性媒体、技术与资本以及社会规制的角度探讨互联网平台的演化进路,接着从双边市场、数据资产与赢家通吃的维度呈现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本质,最后结合国际治理经验进行本土化思考,以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顾洁  栾惠 《现代传播》2022,(9):146-154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已经成为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和必由之路。诞生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协同治理理论为综合治理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其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和系统。从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入手,探讨协同治理应用于互联网领域的底层逻辑,回顾多元利益攸关等模式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发展与局限,并从“主体—关系”与“变量—过程”两个维度分析互联网如何完成对协同治理理论创新发展的赋能。文章最后指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互联网协同治理在实践层面的最终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陆小华 《青年记者》2022,(23):82-84
随着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平台竞争的底层逻辑出现了新变化,对经济社会协同运作的支撑能力成为决定互联网平台竞争优势的新核心因素。同样,在当前数字化变革的新阶段,决定传媒特别是大的传媒集团未来十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能在什么部位、什么层面支撑社会的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始出现信息内容安全不牢、权责治理边界模糊、用户数据隐私泄露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需要进一步剖析信息传播治理问题的内在逻辑,探索适合智能媒体时代的治理路径,最终推进互联网平台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增扩与延伸,其自身呈现出多样化的身份定位。然而多样化的属性认知并未消除平台社会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反而加剧了认知难度。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出发,以“媒介”作为理解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起点,同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厘清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维度,构建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新理论模型。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和作为组织机构的媒介共同勾画出了平台社会责任之维,前者着眼于普通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不存在较高的身份门槛;后者关注从事平台劳动的生产者,仍然具备深入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下全球互联网治理的重心正处于以平台为治理对象、治理权力回归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化的深入,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也开始在立足内容治理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市场竞争与反垄断等领域的监管。本文从内容、竞争与数据等三重维度,回顾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制度化过程,尝试回应强监管互联网时代的“国家回归”问题。研究发现:中国互联网平台治理具有应激式、多主体、社会化三个基本特征,其治理模式具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以意识形态为主兼顾经济发展等特点。未来平台治理的发展趋势则包括运动式治理与制度化建设长期并存、超级互联网平台运作深度嵌入国家治理、平台治理政策更符合市场竞争规范、平台商业话语与国家主流话语更加贴合等。  相似文献   

7.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2,(10):15-21
基于对技术垄断和劳工剥削的省思,“困在系统里”成为2020年以来数字平台研究的流行隐喻。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社会平台化绝非“被困”这一数字资本主义逻辑中的伦理批判那么简单,而后者也受到欧美批判理论议程和本土中产消费经验的交互影响。因此,理解中国社会的平台化需要超越欧美中心主义的数字平台研究框架,从发展型大国的平台发展主义和能动型国家的平台化治理两个角度,勾勒出一个致力于促进普遍服务、提升国家能力和应对地缘竞争的数字平台研究的国家理论。文章提出中国特色的平台发展主义呈现出能动的国家调节和积极的技术民族主义两种特征,而国家治理的平台化体现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对平台权力的借力、遏制与征用,和在政治舆论场中对线上线下传播资源的重组,以及基于此对商业平台的统合与介入。立足发展与治理的二元关系对中国数字平台研究的重要意义,未来的数字平台研究应聚焦于地方性的自主知识创新,尤其是需要注重内部经验研究,同时应立足全球南方的认知正义,对现有数字平台理论深度去理性化和去西方化。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社会,要使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便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社交媒体.近两年,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问答平台红极一时,这些平台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具有治理效率优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项目定制化等显著优势.而要使得相关平台更好地发展,则应完善政府、平台、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既需要平台自身规制,也需要在常态化制度化的框架下运行.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2,(4)
媒介化治理指向一种“媒介规制”的实践取向,是探索媒介何为与治理何往的治理新范式,最终要以治理的媒介化进路及逻辑达成善治目的。本文对媒介嵌入国家治理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在厘清媒介化治理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化治理的相应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媒介化治理是以善治为导向的治理;媒介作为基础设施能发挥“媒介规制”涵化作用,对国家治理体系与信息传播体系进行同构,协同参与面向未来媒介化社会的新治理图景。因此,社会场域和系统需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媒体规则和媒介逻辑,通过平台一体化、信息供需精准适配、技术赋能提质增效三个实践路径增强媒介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刘若辰  张剑  孙尚如 《新闻界》2023,(12):91-96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传播手段以及人工智能,持续改变着舆论生态,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多重挑战。主流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既要不断回应技术带来的行业变革,又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川观新闻在深融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深刻感受到以“新闻+服务”为核心生产机制的平台型生态系统在增加用户黏性、打造媒介公信力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上的巨大价值,并持续探索“新闻+公益”的实践路径,为提升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能,积极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提供了一种破题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余筱瑶 《出版科学》2016,24(3):80-83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版无形中给互联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规范、治理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备受关注。剖析目前主要出版侵权类型,辨清典型出版侵权责任,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限,并对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从法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层面进行规制,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与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12.
平台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多边市场",也是人类学视阈中的"转型式中介".互联网平台化加剧了平台垄断等"围墙花园"之困,卡斯特所描绘的"网络社会"升级成为梵·迪克笔下的"平台社会".本文从数字媒介研究视角来分析平台媒介,以乔瓦尼·多西"技术范式"为理论路径,通过梳理互联网平台化历程,分析平台范式的"二重性",来解释"平台"是...  相似文献   

13.
甘恬 《新闻战线》2023,(23):75-77
加快推动省域一体化传播体系建设,促进省域传播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高效化,是融合发展现阶段探索的重点。省域媒体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打造纵贯省市县三级的媒体生态上多有创新。本文从浙江媒体融合实践出发,探析省域传播平台化的运行逻辑、发展现状等,为省域一体化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崔家勇 《青年记者》2022,(17):65-67
地方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常面临技术性发展困境,这与网络社会、媒介化背景下社会关系与文化实践的变革有关。为了适应新的媒介与社会文化环境,地方主流媒体可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拓展文化服务业态、创新组织平台化实践、赋能地方社会发展等方式,探索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我国出版企业尚未全面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报告内容的主观性太强、选择性披露现象严重,社会责任的履行没有嵌入到企业的整体治理结构中,第三方独立鉴证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客观性。为此,应该针对出版企业管理层组织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培训,探索建立统一的出版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与评价体系,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加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执行力,同时借助高校平台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平台的社会影响力渐强,公共性凸显,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一环.平台化趋势导致治理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社会关系形态重塑、内容生态主导权转移、社会资源广泛连接、数据战略价值提升.平台凭借连接和组织能力,吸附用户、内容、技术等关键资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呈现出多维样态和多重作用——作为连接治理主体的"桥梁",夯实治理...  相似文献   

17.
张鸿飞 《编辑之友》2022,(1):25-29,56
自2019年开始,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平台遭遇强监管风暴,其背后原因是平台垄断和数字霸权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文章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平台发展已明显呈现出的内卷化特征,指出平台内卷化具体表现为流量焦虑、价值漂移和数字霸权.内卷化的实质是创新不足导致的内向坍缩,惯性障碍、竞争约束和平台垄断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互联网平台的创新陷阱,深层原因是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主张层面出现扭曲和断裂,导致无法突破内外部资源约束,日渐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惯性,互联网平台要想走出内卷困境,必须在价值主张的驱动下进行商业模式的深层创新,同时也需要从外部治理层面加强约束和激励.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务微平台的职能定位经历了从政务公开的平台到社会治理工具的变迁。2010年以来,研究者从关注自媒体的技术属性转向关注其作为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的社会属性。研究焦点问题包括政务微平台与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关系研究和政务微平台运作机制研究。但单一的"行政效能"研究视角已经很难进一步从学术角度解释媒介化社会情境下,多元治理主体如何参与社会网络治理的现实问题,包括协同视角在内的更加多元的学科视角将有助于解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芳 《青年记者》2022,(5):46-47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谣言传播态势更加明显,对网络谣言开展专项治理也成为当下的重要命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开设网络辟谣平台成为重要应对举措,各平台间进行联合协作也逐渐常态化.本文对网络谣言平台之间的协同和联合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平台设立时间较短,平台终端混乱以及主体壁垒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应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谢珺 《编辑之友》2018,(2):37-43
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信息社会的结构性交化,各类垂直产业不断突破彼此界限,实现了串联贯通.互联网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并行进一步推动了上游内容产业的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产业的内容版图扩张.尽管拥有雄厚的内容资源与悠久的行业发展历史,传统出版业的编辑中心论思维和线性个体化经营思路的局限性依然使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浪潮中左支右绌.文章在现有媒体平台相关研究基础上,以作者、内容与读者资源为立足点,分析研究国内出版业的平台化转型探索,探讨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顺应内容行业的平台化发展趋势,借力或造力建构出版业的生态平台,以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