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福州的藏书家层出不穷,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藏书家,林振棨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宦四川30余年,一生嗜书如命,孜孜不倦于藏书,一生藏书达6万余卷。  相似文献   

2.
清代泉州著名藏书家不下二三十家,龚显曾就是其中之一。他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购书、抄书、刻书,藏书达7万余卷。龚显曾与他的"薇花吟馆"藏书及"诵芬堂"刻书在福建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徐是我国明代福建闽县著名藏书家,所收藏书达七万余卷,毕生致力于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等藏书事业。徐炬勃藏书以用为主,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他精于校勘,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个人著述也非常丰富,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在黄丕烈藏书题跋记中极具个性特色,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籍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是藏书家30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士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5.
福建是我国古代三大刻书地之一,刻书业的兴盛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福建藏书家们在搜集、保存古籍文献的同时,抄写、刻印了大量图书,为保存与创造中华文化典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列举史实浅析之。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敬业精神及学术成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研究和了解我国历代的藏书家,是我国学术史、文化史以及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名可查的藏书家就有万人之多.由于我国封建文化历史的特殊性,我们一般将藏书事业分为"官藏"和"私藏".考证、探讨了王世贞、胡应麟和朱彝尊三位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过辉煌一页的私家之藏的藏书家.他们嗜书、爱书,为求书而终身奔波,并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充分利用藏书进行精心研读,学术造诣深厚.对于他们,清末学者叶昌炽曾有诗赞誉,其诗刻画了三位藏书家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7.
明代苏州府藏书风气非常兴盛,且大部分藏书家同时又是刻书家,本文简述苏州藏书家藏书风气之兴盛和刻书盛况,并以家族的传习、师生的传承、朋友的熏染、姻娅之影响等途径,论述苏州藏书家的刻书风尚。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江苏南部地区出现过众多的私人藏书家、藏书楼,与此同时,这一地区还出现了不少藏书家族。所谓藏书家族,即其藏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收藏或利用,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文化需要。家族藏书和作为藏书家的个人的藏书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藏书家的目的在于“藏”,家族藏书的目的则主要在于“用”;藏书家藏书注重书的版本,家族藏书注重书的内容。藏书家更突出典籍的文献价值,家族藏书则更注重发挥典籍的文化价值。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家族藏书是由个人来实现的,个人的藏书事业通常也由家族来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雕版印刷的发明,我国的私人藏书一改过去单一的抄写渠道,在宋元时第一次大规模崛起,形成繁荣的藏书文化。同时由于政治中心南移,经济、文化也随之南迁,福建作为朝廷的大后方,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较前也有更大的发展。福建同时是理学的发源地,全国的教育中心,这一切造就了藏书活动的蓬勃发展。同时雕版印刷的发明和运用,使图书的大量出现和收藏成为可能。宋元时,福建的私人藏书家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苏颂、胡安国、郑樵、宋慈、蒋易、詹景仁等。至明代,福建的私人藏书家更是人才辈出,藏书家人数多,藏书数量多,藏书种类多,达到藏书活动的高峰。这种藏书现象的出现,有着福建特有的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10.
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显赫人物,也是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一生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翁同龢无论是藏书、校书,还是读书、藏家交往都达到了顶级藏书家的标准,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士大夫藏书的典范。文章以书籍为线索来解读不一样的翁同龢,揭示其丰富多彩的嗜书人生。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福建为数众多的私家藏书快速流落市场。清同治十一年至十三年,浙江著名藏书家陆心源在福建为官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访书、购书、借书活动,对闽中故家所藏宋元旧刻、精抄秘本搜访不遗余力,收获颇丰。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陆氏藏书目、书志、题跋及其他相关史料,对陆心源在闽期间的藏书事迹一一加以稽考,既是对陆心源生平研究的有益补充,也可藉此考察近代福建私家藏书聚散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黄丕烈的藏书题跋具有独特个性风格,其中尤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为代表.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藉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们不仅是藏书家三十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土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古代私家藏书的功与过方面的剖析,给出二则对文献管理者的人文启示。一是藏书家对书极为珍视,其原因为:嗜书成癖和5条聚书之苦;二是书得之不易,存之更不易,并列举书之散失的4个原因为:借而不还,子孙散书,流亡海外,用于殉葬。提出既要继承弘扬藏书家爱书、读书、护书的优秀文化传统,谨防散失;又要注重书籍的流传和散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代著名藏书家张元济的藏书类型、访书途径、藏书用途、藏书归途等方面作了述,并分析了他的藏书、访书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方功惠是清代晚期著名的藏书家,而对方功惠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藏书和刻书,对于他的藏书特点以及他成为一代大藏书家的原因却鲜有探讨,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方功惠的藏书思想以及方氏藏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代嘉兴藏书业兴盛,私人藏书大家辈出.在藏书过程中,藏书家大多构建室、楼庋藏,并以典雅的名称命名自己的藏书处,以书蕴名,以名传书.这些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的室、楼之名,无一例外地折射着各个藏书家藏书的心理、情趣和旨归.这些异彩纷呈的藏书楼名,不仅是嘉兴藏书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藏书家、诗人尤袤嗜书成癖,他广收博采,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并“汇而目之”编成《遂初堂书目》。友人陆游曾光临其藏书室写下《遂初堂诗》,盛赞其藏书之富:“异书名刻堆满屋,欠伸欲起遭书围。” 尤袤读书更是如饥似渴,每日公退便闭门谢客,躲进书房专心攻读。他曾谈自己的读书体会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遂初堂书目序》)这段话成为文人嗜书的格言。清人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感叹此事,写下“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的诗句。清末民初的藏书家章钰曾以此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四当斋”。  相似文献   

18.
林英 《图书馆》2017,(11):41-44
本文通过回顾郑振铎从好学乐读的一介书生起步,如何因爱书而藏书,进而从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和藏书家,成为一位文化贡献杰出的作家、学者和出版家,进而探究了其书文化活动与其学术研究、文化出版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阐发了其丰富的书人生涯所给予全民阅读推广的深刻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9.
陈衍是明末福建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数量多、质量好,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家族藏书制度。为人慷慨自负,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  相似文献   

20.
古代藏书家聚书不易,一旦失书便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态。有恐惧失书的,有痛惜哀叹的,有顺其自然的,有不怕失书的,有主动散书的。研究、思考这些文化现象,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古代藏书家不同的藏书观念,并与今人的藏书观念相映照,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