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余舜德 《文化遗产》2023,(2):92-100
制茶工匠以手工及身体经验为主要技艺,当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地区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认证的合理候选人,不过产茶重镇的南投在2019年以“生态知识及其技术实践”认证两位制茶工匠后,却引来诸多质疑。除了两者皆以现今茶区制茶工匠仍普遍具有之制茶工艺提出申请,并以个人名义获得认证,因而引起众多议论。这两个案子获得通过,也牵涉到一些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政策密切相关之基本课题:例如,何谓手工制茶?机械化下就没有手工了吗?制茶的传统知识为何?传统强调实作经验的制茶工艺之关键为何?再者,传统制茶知识属于个人或是团体(社区、茶区) 若答案是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该如何进行?笔者将以过去参与之普洱茶及冻顶乌龙茶的民族志研究为例,一方面讨论上述的议题,并据以讨论文化遗产认证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18):I0032-I0033
在思茅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06,(43):98-98
由于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先生发明的普洱茶“渥堆技术”将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从山间的茶马古道升级为现代的高速公路。从此,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度、质量稳定、保健功能提高的阶段,吴放英先生成为了有卓越贡献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因此,吴放英先生的遗作《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亲制茶品》绝版纪念套茶也成为普洱茶藏家争购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 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 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国饮"当之无愧,无怪乎古人常以茶换马,而茶路则通东瀛达中亚乃至西欧.  相似文献   

6.
我在1946年12岁时跟篾匠师傅学艺,1947年便随村里的茶灯舞艺人叶法财、叶法余学茶灯舞的制作技术和表演技艺。制扎茶灯,先用竹扎架、后糊纸、上彩(绘画),工序有好几道,制作都很讲究,师傅传教的札架的篾骨要均匀,粗细要一样;糊纸不能有折绉;  相似文献   

7.
茶起源于中国,在本土已历三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且东传韩、日,远被欧美,流布世界,成为人类饮文化中最为摧璨的一支。它早在日本开花结果,发展出日本茶道。随着近代日本国势的增长与文化的传播,“茶道”一词与“花道”、“棋道”、“剑道”等流传世界,几被世人视为日本之固有文化,而不知其别有更早的根源与延绵的传统。故今日言“茶道”,必及日本,也必及“和、敬、清、寂”,且视之为日本茶道之精神,而忘其所自出。“和、敬、清、寂”原为中国之旧物。镰仓末期,日人南浦绍明(即大应掸师,1235——1308)渡海赴来求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宋代从帝王至士大夫均嗜茶,所以宋元诗文中关乎茶的作品众多,其中关于"分茶"一词的诠释,时贤均各有分解."分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语,围绕"分茶"问题,涉及茶学、文学和诠释词语之方法等诸多问题.本文以为,"分茶"是宋代茶文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它不但与其时的试茶、点茶、斗茶风习相关,更与宋代福建北苑研膏茶之特质关系甚密,将优质的茶品、精制的制茶工艺与出神入化的茶道技艺的完整组合,是宋人茶文化观念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分茶"风习流行的根本原因.而且对"分茶"问题的相关研究,也有益于对宋元诗文中其他茶诗、茶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茶与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被国人发现后,茶在走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走进了一类社会群体,即僧人群体之中。一般认为,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是中国茶禅文化的开端,但在秦取巴蜀之地后,茶与宗教或各类仪式间已经在逐步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观茶事     
《大观周刊》2006,(43):95-95
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铁观音秋茶价格上涨,信阳茶叶实现农业产业化,靖安白茶被荐为奥运会“国礼茶”,浙江景宁惠明茶有了地方标准,我国专家确认现存最早《茶经》版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茶事     
我喜欢喝茶,觉得比饮料好,苦涩中有清香.且能提神。由喝茶而想了解茶.于是去翻阅了一下《茶经》,知道茶有“轻汗发而肌骨清”、“有力悦志”等好处,能“与醍醐甘露相抗衡也。”然而.我却不是那种会品茶的雅士,仅仅一直喜欢喝茶而已。或可说是那种喝“自然主义的茶(冈仓觉三语)”的人吧。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8日晚上,在北京的鸟巢体育馆,全世界目睹了宣纸古法制作技艺的动人场景,一段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视频展示揭开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面纱。其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文房四宝"是密切相关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房四宝"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积极的传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以及其申遗工作,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本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该书以刘东教授为联合国《世界文化报告》“中国部分”主持撰写的讨论提纲为基础,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申遗、语言、建筑、电影、体育、通识、家庭等方面所受到的冲击,对中国在当今世界所遭遇的态势和承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日前,由昆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支持,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和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联合相关单位全面开展“昆明茶产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研究”调查活动接近尾声。这次调查活动自2005年7月开始至今历时一年多,采用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和实地访问的形式,重点围绕昆明茶史、市民茶学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5.
姜茜 《视听界》2008,(4):88-89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源于中国,是中国的国粹,承载着悠长深厚的中华文化。饮茶是中国人的一大爱好,尤其是在闽台等产茶区,饮茶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侨都江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有关传统技艺的探究,分析葵扇、茅龙笔、古典家具等传统技艺的品牌传播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利于江门传统手工艺跨文化品牌传播的策略,促进江门传统手工艺的健康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组连续报道揭穿“信息茶”骗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信息茶”曾在我国很多城市风靡一时,所谓的“特功大师”沈昌打着科学的旗号,以“信息茶”包治百病为幌子,牟取了数以千万计的钱财。从1996年开始,我先后在姑苏晚报上陆续发表了40余篇文章,揭露所谓“沈昌特功”及“沈昌信息茶”的欺骗性,直至2001年9月沈昌被苏州市虎丘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现金895万元。这组首篇以《气功师搞奠基竟有“警车”开道》的连续报道,分别获得中国晚报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发稿适时和及时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28):47-47
普洱茶是21世纪云南经济起飞的加速器.更是云南休闲生活方式的缘起之处。人们狂恋普洱茶的时候,陈波也加入了其中,创办了“云福春”茶庄,并成为云南最优秀的普洱茶品牌勐海茶厂“大益”茶的代理商之一。十多年前曾经在商海经营成功的陈波,用出世又入世的心态来看待普洱茶热。他庆幸,生在云南的自己,今生因为与茶叶这片叶子结缘而收获颇丰。怀着感恩的心情,他希望将云南的茶产业做大,做成真正造福万民的产业。你可以不相信,但陈波笃信:“你快乐就是我快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4):19-19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最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琳琅满目的藏茶,还有那自己动手压一饼“唯我独有”普洱茶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源于中国西南,有4000年的历史,是云南的特色茶种。文章回顾了普洱茶发展历史,在分析普洱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普洱茶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及其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