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李琳 《视听》2016,(12):88-89
目前学界对于网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商业领域,侧重探讨其经济价值,心理学角度的探究则比较少。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入手,探究网红现象背后的传播者心理、受众心理,解析网红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镓  李旋 《东南传播》2023,(4):140-143
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抓取今日头条平台上三农“网红”创作的短视频,分析在技术、政治与经济框架下塑造的三农“网红”形象。研究发现三农“网红”通过对媒介技术的熟练应用,构建了朴实自在又富有朝气的农村青年形象,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对乡土情怀及乡村朴素价值观的呼唤。除了积极技术自我赋权,制度结构性矛盾纾解提供的正向引导,平台也为三农“网红”发展提供了流量资本支持。平台商业逻辑的逐利性得以正名,使得三农人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洋网红短视频有利于建构并传播良好的中国乡村形象。作为典型的短视频案例,洋网红运营的抖音“rose”通过画面与内容向世界呈现了正向的中国乡村形象。洋网红短视频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洋网红“rose”短视频如何建构中国乡村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个人网红被孵化公司批量生产,被营销和推广的KOL (相关意见领袖),将其产生的注意力资源变成实际的购买力,进而衍生出了日渐红火的网红经济。网红按照受众的需求提供满足和诱惑,受众为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付费,从而形成这一固定的经济模式。而网红被建构成为固定的、取悦受众的形象,力争"眼球效应",在被关注的过程中与受众互相建立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视角下进行研究,被资本操纵下的网红经济形态,从建构网红形象、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最后引导受众进行购买就是消费本身的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着力思考网红经济的价值影响,认识消费社会的背后逻辑,提出网红经济形态下的正确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5.
臧文茜  赵鸿 《现代传播》2023,(12):66-72+145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辖下中文网作为对中国受众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体育诸多领域的全方位报道,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打破西方偏见桎梏方面作出贡献,也在一系列外宣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国际传播经验:以国家宏观把控方式构建对外传播体系,用本土化运作手段减轻跨文化传播阻力,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建设独一无二主流媒体品牌,深入本土主动加强同当地媒体合作,始终确保传播定位与国家战略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8.
焦玥 《传媒》2023,(10):57-60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主阵地,许多外国人加入到网红行列中来,外国留学生从他者角度展示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传播发挥桥梁作用。本文以“老外克里斯”为例,以霍尔的文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外国网红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中国受众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从而为我国提高跨文化传播效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文化传播这一概念存在内涵模糊、边界不清的问题,这不利于客观探讨与深度观照文化传播范畴.中国当前处于复兴的时代语境之中,面向国际的文化传播正在凸显其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厘清文化传播概念的边界与维度,进而探索在大国复兴背景下,如何实现面向国际的实效的文化传播,以深化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形象包含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这样,其面对的受众既包含国际受众,也包含国内受众。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集中在中国国际形象的探讨上面,而忽视了国内形象的建构以及国内受众的认知需求。因此,本文在探讨国家形象营销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营销的原因,并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许多外国人活跃于中国的互联网平台,成为“洋网红”。本研究从批判学派的视角出发,以“洋网红”传播行为的经济动机为起点,着重分析受众通过戏谑式评论与二次创作等方式对“洋网红”传播策略的反抗,同时指出这种反抗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时代课题与努力方向。以有效国际传播路径构建为研究视角,我们要夯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实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倡导"平等包容"的国际传播理念,拓展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形象包含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这样,其面对的受众既包含国际受众,也包含国内受众。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集中在中国国际形象的探讨上面,而忽视了国内形象的建构以及国内受众的认知需求。因此,本文在重新阐释国家形象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妮 《今传媒》2017,25(10)
与新闻媒体传播相比,文化产业对国家形象是一种浸透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关注主流文化的符号生产,这种软性传播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其声画合一的视觉性、情节故事性、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以及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等特点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显示出强大的软性功能.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影坛,在实现其独立的艺术实践中,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的风景形象.本文分析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电影对国际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软性影响,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传播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在广电融合传播与内容创作上都有全新突破。内容上以现代视角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也展现出世界性的宽广包容,中国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带来了新奇的视觉观感,环节设计表达了东道主对宾客的热情,节目具有鲜明的网感。这些内容通过电视与网络媒介创造出的共享空间,实现全球受众同“在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国内外受众达成对于中国文化形象与奥林匹克体育观的双重认同。通过广电融合传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世界声音唱响了中国故事,也标志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7.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崔鹏  杨牧 《新闻战线》2022,(6):107-110
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具有许多优势。“洋网红”比较了解海外受众的喜好,更倾向以平视镜头聚焦百姓生活,能够以更细腻多元的视角展示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同时以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择合作对象,充分发挥“洋网红”善于讲故事的优势,通过清新明快、传播力强的新媒体产品,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书法国际传播方兴未艾,书法国际出版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梳理了当下华人参与撰写的国内外书法出版物,发现其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着国际受众定位单一、文化地域划分模糊、对外翻译发展滞后、传播媒介更新迟缓四大问题.溯源造成上述困境的文化成因,文章提出构建书法国际出版创新系统,以市场创新、地域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方式,推动书法国际出版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南 《新闻知识》2013,(3):29-30
国家媒介形象是媒介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实际形象的重构,这种重构的结果直接作用于受众,从而使受众对这一国家的认识产生偏差。长久以来,西方媒体在对我国国家媒介形象的构建上往往有失偏颇。本文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了左右西方媒体构建中国的国家媒介形象的客观因素,并提出了一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