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嵩焘(1818—1891)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1878年9月11日,清朝驻英兼驻法公使郭嵩焘正在巴黎公使馆中,翻看刚由上海文报局寄送来的国内报纸。当他看到7月19日的《申报》时,不禁瞪大眼睛呆住了。报纸第二版醒目位置刊载了一篇题为《星使驻英近事》的文章。“星使”当然即指自己,文中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3,(19):70-74
《万国公报》是中国晚清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报纸,其创办者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基督教化,但在实践中,面对中国本土强大的儒家文化,报纸遭遇挫折,这促使报纸的主人在报纸的内容上"另辟蹊径",以达到曲线传教的目的。随着报纸内容的不断调整,其读者也从最初的教众这一狭小范围扩展到对中国文化有着强大话语权的官绅及文人集团。  相似文献   

6.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7.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刘胜男 《青年记者》2017,(9):101-102
早在明朝时期,不少地方就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清朝也不例外,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东方国度.来华传教士创办了多家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式媒介,报纸随之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停刊时间恰恰与清朝光绪时期相吻合,光绪帝在位期间,灾变频繁,灾情异常严重,《万国公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灾害报道及呼吁灾荒救助的任务,正是在《万国公报》持续的、大力的宣传和不遗余力的灾荒救助中,西方的赈灾先进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中,折射出耶儒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传媒链接     
《出版参考》2007,(6S):16-16
《万国公报》等300多种珍贵期刊在北京展出;中国出版物分销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安徽省出版集团帮助捐受图书者之间开展“不见面交流”;上海市对“假书刊实广告”开展全面清理;北京查缴宣传恐怖类非法出版物。  相似文献   

10.
粱启超     
《档案与史学》2011,(8):3-3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1889年中举。次年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编辑《万国公报》百日维新”时。协助推行新政。1896年在上海参与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1902年创《新民业报》905年起与《民报》激烈论战,坚持改良立场。  相似文献   

11.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以及《万国公报》等的科技、地理、历史和新闻专栏在中国的报刊史上,专栏的出现几乎是与最早报刊的创办而同步的,这也反映了报刊专栏与报刊本身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应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社科院汪叔子、王河等提出,中国第一位取译名“马克思”的是上海《万国公报》华文主笔蔡尔康。汪叔子等认为,由李提摩太口述、蔡尔康笔译的《大同学》一书,原是英国进化论者本杰明·颉德,最早在中国提倡马克思理论的一部分,它的译本前四章发表在1899年2月至4月《万国公报》,同年又由广举会结集出版。书中多次提到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一次报界欢迎会的演说辞中说:“《中外公报》只有论说一篇,别无记事,鄙人则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其言之肤浅无用,由今思之,只有汗颜,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他在这里所说《中外公报》,即1895年8月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同年12月改称《中外纪闻》)。由此可见,梁启超从那时起,就已涉足报业。但他在《三十  相似文献   

14.
吴翔 《传媒观察》2013,(5):61-63
南京报业在晚清的开端,一般记述不多,或语焉不详。尤其是著名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提及南京的最早报纸,是1912年1月南京的《临时政府公报》,及1913年8月的《中华报》,关于南京的“前清”报业几乎完全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5.
张弛  谢湘莉 《青年记者》2006,(18):47-48
读者视线总是各家报社争夺的焦点,在我们举国同庆“神六”飞天这一民族壮举的同时,各大报纸也纷纷尽遣精锐,各显其能,一时间,关于“神六”的报道铺天盖地、精彩纷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媒介景观。本文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作为样本,通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清朝晚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在此基础上重点介述了《万国公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推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泰西民法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清朝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游历于中西之间的晚清报人蔡尔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初 《新闻大学》2003,100(4):23-27
蔡尔康(1852——192?)[1],上海嘉定南翔人。在清末曾涉足《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四大报,自撰、翻译及经手刊文不下千万言,曾一度被誉为“上海华文报业中的最佳作家”[2],孙玉声在其《报海前尘录》中亦评价其为“恂当日报界之人杰矣哉”。然而,在近代新闻史上,蔡尔康是一位既令人熟知又被忽视的人物。迄今为止,海内外学术界对他的专门研究近于空白,仅在少数其他论文中,可觅蔡尔康的雪泥鸿爪。正如《剑桥晚  相似文献   

18.
传媒链接     
《万国公报》等300多种珍贵期刊在北京展出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大型公益性展览“期刊在中国”14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拉开帷幕。该展览以期刊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展示了中国期刊从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社交界曾经起了一场风波。原因是中国驻英使臣郭嵩焘在宴请外国宾客的宴会上,带了夫人,这是中国上层女性第一次进入官府接待外宾,在外国这是寻常礼节,在中国却引起舆论大哗。1878年11月15日的《申报》就刊出什么“传为笑柄”、“群指郭公为淫佚放荡之人”等等耻笑怒骂的文章,郭嵩焘本人更是受到上级和同僚的叱责。在众夫所指中他无以告白,闷闷不乐,直至郁郁而终。  相似文献   

20.
罗茜 《新闻世界》2013,(4):176-178
在当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各种电视娱乐类节目层出不穷。这些电视娱乐节目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如昙花一现。只有将电视娱乐节目品牌化并且以媒介品牌营销的理念去经营,才能使节目在“永葆青春”的同时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媒介品牌。本文以电视娱乐节目((一站到底》为例,具体分析电视娱乐节目如何进行媒介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