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19年全国两会中涌现出众多创新报道理念,践行融合传播的爆款产品。其中,具有人格化表达方式Vlog(视频博客)被大量运用到时政类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强了严肃时政新闻的亲近性,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本文以2019两会中的Vlog报道为例,分析了Vlog在时政类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征,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媒体从业者利用Vlog这一新兴的形式进行时政类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申林  史文思 《传媒》2020,(10):49-52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时政新闻与融媒体环境相适应呈现出新变化。时政新闻主持人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塑造适宜的媒体形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随着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主持人的作用更加凸显,消弭与受众间的距离感,不断加强互动是主持人塑造亲近感形象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央视主持人康辉的Vlog为例,探究时政新闻主持人如何改变播报方式,拓展报道范围,打造IP化和“超链接”化的媒介形象,使其更加人格化、多元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3.
今年广东两会时间,南方网积极做好全媒体时代融合大文章,全面集纳整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优质采编资源,不断创新主旋律宣传形式。本次两会报道,南方网以融媒体专题《牢记使命职责助力全面小康》为龙头,精心策划、细心打磨,集中推出“视听两会”“两会直播+”“南方政读”“南方评论”“两会英文报道”等一系列专栏,涵盖H5、图解、音视频、Vlog、动新闻、漫画、图集、直播、专访等十多种新媒体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蓝刚 《中国传媒科技》2023,(2):62-66+86
【目的】通过分析时政类Vlog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场景等方面的特点,探索其作为一种个人化新闻的现实意义和影响。【方法】使用互文性理论,从报道层次、报道样态、报道温度三个方面探讨时政类Vlog对电视新闻的拓展和延伸。【结果】研究认为,时政类Vlog延伸了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传播功能,主要表现为主观认识信息得到表现,沉浸化报道提升体验,共性效应丰富内容选择等方面。【结论】增强时政类Vlog与电视新闻互动的举措包括加强版权保护明确侵权行为,创新报道形式挖掘新闻价值,打造特色主题延展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5.
每年两会都是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也是各大媒体进行报道创新的竞技场。今年两会,全国媒体推出了例如AI主播、机器人主持、VR、5G、Vlog等高科技报道工具。其中,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视频形态,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各大新闻平台纷纷推出《两会Vlog》《我的上会Vlog》等作品,这些作品视角独特、风格亲切,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好评。本文借两会报道的契机,梳理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思考其不足,展望Vlog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大媒体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拓宽生存空间,都逐渐开始另辟蹊径,积极探索更加具有传播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在短视频风靡一时的背景下,很多新闻记者都开始运用vlog来创新和丰富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从而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此,本文充分阐述了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并深入剖析了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势,进而为时政新闻Vlog中出镜记者的报道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语境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革,使得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逐渐成为常态,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尤其是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表现更为明显.时政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报道中的热点和焦点,但往往也是难点.如何让时政报道在解读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时,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长久以来主流新闻界期待突破的问题.而当可视化触碰时政报道,全国“两会”报道便别开生面.为此,文章选取了人民网等七家媒体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可视化报道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了其可视化产品的话题分布、话语特征、表现形态等特点,以探究当下时政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创新路径和提升空间,为时政新闻融合报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流媒体为了适应新兴舆论场,扩大舆论影响力,主动转变叙事方式利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Vlog报道社会议题。以2020年两会报道为例可以发现,主流媒体Vlog报道呈现其叙事特征:叙事主体以专业记者为主、叙事情境利用个性化视角传达公共性议题、叙事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主串联前台与后台,三个特征促成了主流媒体Vlog相较于大众化Vlog在内容、语态等方面的优势。主流媒体未来可以从培养全媒型人才、创新交互性叙事、平衡前台与后台三方面寻求Vlog叙事的新空间,并借力发展为具备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9.
游琪 《新闻前哨》2022,(5):37-38
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认为新媒介必然催生新生态.全媒体时代下,许多新兴媒介产品风起云涌,Vlog、H5等媒介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之余,更是衍生了新的传媒生态.传统电视台不再具有垄断信息的地位,时政新闻主持人需要全方位打造自己的媒介形象,从而反向赋能其所属的媒介组织.  相似文献   

10.
电视台每年都会对地方的两会召开进行大量的集中报道,主要采用时政报道的方式,内容过于形式化,解读方式不适舍普通百姓,所以报道往往关注度不高,影响力小,无法取得相应的宣传效果。针对于此,辽阳电视台大胆创新,采取跳出两会的报道方式,尝试“变时政报道为民生报道”的新形式,通过“把两会政策解读为衣食住行”、“微观入手宏观把握”的手段,生动形象的贴近性报道让老百姓从切身利益上了解两会,认同两会,真正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老百姓与代表互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移动优先"理念的驱动下,"互联网 +"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提供了创新模式,本文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分析"时政新闻+Vlog"的外显表达特征和内隐基因缺陷,探寻Vlog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赋能与启示,以期能充分利用Vlog的创新传播形式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向秀  龙科 《新闻前哨》2023,(5):46-47
融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态的改变、新传播理念的引入、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推动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突破。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2023年省两会报道为例,分析探讨湖北广电紧扣“讲好故事”这一法宝,辩证处理“深”“浅”文章,在广电媒体时政新闻报道领域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陈露耘 《新闻界》2007,(2):79-80
2004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显示:选择“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被调查者占到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密切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关注时政。这表明,读者对时政新闻有着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缺乏贴近性和生动性,可读性、可看性较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媒体报道的出现逐步打破时政报道形式上的规范性,增强了其趣味性、可看性、贴近性。两会报道是每年时政新闻的大事。以2014年,以央视报道两会为例,可以为时政新闻的融合媒体报道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显示:选择“非常关心国内外大小事”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密切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很少关注时政。这种关心时政的民间态度表明,读者对时政新闻保持着旺盛的需求。读者的这一态度同时  相似文献   

16.
历年的“两会”报道都成为媒体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综观今年人民网“两会”报道整个过程,特色栏目和报道方式都为其他网站所借鉴,大量原创新闻稿件和许多场次直播被各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转载,再次彰显人民网在大型时政报道方面的“龙头”作用和网上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国栋 《新闻世界》2013,(8):227-228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推的节目如《夏丹追新闻》、《两会百科》等的梳理,从媒介符号、新闻策划、新闻语态等方面对时政报道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今后时政报道要更加注重解读与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李涛 《中国广播》2005,(5):18-19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看望政协委员和到各代表团参加审议的活动有45场次,超过了去年“两会”。如何贯彻中央关于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在播发消息的字数和时间上严格控制,同时,又充分、生动地报道好领导同志的活动,中央台时政采访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参加团、组活动新闻报道及记者管理要求》,结合广播近几年在时政报道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邢瑞 《青年记者》2007,(6):19-19
关注时政,关注大事是《新京报》的显特点,“两会”“预热”,独我一家——从3月1日“两会”开幕前三天起,((新京报))就开始做有关“两会”的报道,成为同城媒体最先报道全国“两会”的媒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用"Vlog+时政新闻"的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现。当前,"Vlog+时政新闻"模式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发布时间不适时、缺乏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品牌塑造不持续等问题。要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的持续性发展,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在系列新闻报道中有效应用"Vlog+时政新闻"模式,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挖掘培养高水平的全媒体创作型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