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鹏 《新闻传播》2022,(3):88-89
众所周知,时政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正确的引导舆论方向,在推进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下时政新闻报道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如何能够更加接地气,吸引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是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重大。在融媒体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传播效率,时政新闻工作者应掌握受众的阅读习惯,转变陈旧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使时政新闻更加接近百姓,服务百姓。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传播的特征,然后从重构新闻用语表达方式、打造多平台立体化矩阵、打造用户参与的传播模式、持续深耕新闻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融媒体时代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于时政新闻报道,很多电视工作者都有一种复杂情绪。一则因为时政新闻承担着党和政府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功能,领导关注、群众关切,因而地位突出、意义重要;二则把握不好时政新闻报道的规律和手段,会使时政报道流于表面、流于形式,领导不满意、受众不买账,收视率低迷更是很多时政新闻面临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郭攀 《中国广播》2014,(11):41-42
在当今新媒体打造的舆论阵地上,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如何让更多的时政新闻适应新媒体语境、善用新媒体技术,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广播时政新闻报道需要不断调整语态,以适应新媒体舆论传播环境中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受众接受习惯的变化,电视新闻也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报道时政新闻,除了真实、准确、客观,还要生动、好看、吸引人.河南电视台近两年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在技术应用、叙事模式、报道形式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步,大大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6.
马径  马凓 《东南传播》2016,(6):72-73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是舆论宣传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皮尔斯三元符号传播谈起,认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需要从意向解释项、效力解释项、共同解释项三个层面着手,重视受众核心地位,认真研读电视受众心态新变化,实现传者与受者"两个心灵间的相互沟通"。同时,文章结合厦门广电集团《厦视新闻》"平安和谐在厦门"的四篇系列新闻报道,从选题、立意、表现、互动四个视角提出创新电视时政新闻贴近受众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时政报道都是媒体发挥喉舌功能,服务党政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由于受到政策体制、舆论环境、报道模式等的限制,时政报道的可看性很差,受众都不爱看,传播效果很差。就地方电视台如何加强时政新闻的可视性做了一些思考,提出通过确立受众本位思想、巧做会议新闻、让画面动起来、精用同期声等手段可以使时政新闻更好看。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是党与政府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是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喉舌,对于服务政务、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有着唯一性作用。随着新闻业务受众中心论这一观念的确立,电视媒体开始将时政新闻的落脚点从宣传向受众需求转变,不少媒体尝试从经济视角进行时政新闻的挖掘与报道。本文将对时政新闻经济视角的定义进行概述,并总结客观事实,阐明进行电视时政新闻经济视角报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张立群 《新闻通讯》2014,(11):68-69
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受众接受资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传统时政新闻面临新的挑战,必须转变叙事模式,才能稳定原有的收视群体、争取新的收视群体。《泰州新闻》是江苏泰州电视台的主打新闻栏目,也是近五年来唯一在全省电视新闻评奖中获得优秀栏目奖的地级台时政新闻栏目。近年来,该栏目从改进会议、领导人活动、主题活动的报道和优化节目编排方式等四方面入手转变叙事方式,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语态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升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一、从源头抓起,改进会议报道。会议是联播类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池蕾 《视听》2022,(2):164-165
时政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与其传播效果的"倒挂"是当前时政新闻制播遇到的"悖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和认可是实现新闻价值的前提.推进供需对接是时政新闻报道转型突围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志昊 《青年记者》2017,(26):45-46
时政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塑造政治认同、增强政治信任、引导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而当下互联网对传播格局的重塑和受众需求的改变,使得传统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时政新闻传播的现实重要性和其传播效果的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媒体人转变传播观念,创新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在各个领域中的产生和传播,能在人群中产生强大的意识形成一股力量,去影响受众人群中的思维和各种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置身于喧哗的舆论场,受众急需从新闻中了解全面的情况与专业权威的看法,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4.
邱建浩 《东南传播》2022,(11):17-19
电视时政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威化形象深入人心,但电视时政新闻在融时代的受众减少,其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在当前形势下,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不断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融产品,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话语权。本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特点及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融时代下电视时政新闻受到的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融时代观众接收新闻信息的特征,提出:电视时政新闻必须与“融”相结合,通过内容、平台、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和整合,不断占据舆论主阵地,引导受众思维,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杨阳 《新闻窗》2008,(4):41-41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时政报道并不是很受读者欢迎。原因何在?主要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致使读者不愿读、不愿看。因此,时政新闻必须有所突破,必须在贴近和生动上下功夫,站在民生角度报道好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新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纸媒的重点报道内容,时政新闻要坚持走守正创新之路,既要立足自身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固有优势,又要借助媒体融合的东风创新报道方式、更新报道观念、优化报道路径,从而在提高时政新闻可读性、吸引力的同时,发挥好自身在舆论引导、传递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说到时政新闻,一般认为就是时事政治新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受众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时政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张龙 《声屏世界》2005,(6):25-25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大都是四平八稳、冗长乏味,公文式的语句充斥荧屏,受众并不欢迎。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过于注重宣传,忽视了新闻规律,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尽管这些年来时政新闻报道手法改革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近期笔者在几次报道省主要领导调研、走访的时政新闻时,在节目形态、文字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李文健  赵曌 《青年记者》2017,(23):54-55
地方日报是沟通上下的中坚力量,既需要对党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及时宣传和报道,又肩负着反映基层社情民意和广泛联系群众的责任,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介形式的崛起,原有的新闻舆论格局不断被打破,一些地方日报囿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和惰性,在重大信息发布和社会舆论引导上越来越难以和受众需求、党和政府要求相适应.特别是历来均作为报道重点的时政新闻,因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地方日报新闻宣传工作中占有中心地位.但一些研究显示,地方日报的很多时政新闻报道无法深入社群体察和反映地方的社情民意和舆论动向,也无法起到上下联动、官民互通的作用.①这也就意味着,地方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稀释.  相似文献   

20.
郭涛 《新闻战线》2023,(9):57-60
“长安街知事”的口号是“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从受众意识、问题意识、全球意识出发,在官方发布与大众关切间搭建桥梁,通过记者观察、专家解读等方法,把“高大上”的时政新闻以接地气的语言呈现出来。提供权威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常人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起到了激浊扬清、凝聚共识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