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存形态可以理解为生存样式或面目。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存形态,是学校道德教育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一定社会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存价值取向。生存形态总领着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内容和方法,是一种范式而不是范畴。从这一视角出发,有利于考察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哲学根源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在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和前提意义,它往往通过对道德的价值理解来规定道德及其教育的基本逻辑立场,从而左右道德教育发展的脉向。现代价值论主张从主观价值角度去理解道德,将道德由意义置换为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自在客观性。而基于这种道德理解的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落入功利主义的圭臬。由此道德教育就仅局限于适应而非超越,道德教育自身之存在实处于虚无的无根状态。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当代教育已经开始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来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主体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走进人的生活中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中感受道德存在的具体情境。德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的“视界融合”、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导教育者的德育理解正在成为道德理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介绍学界部分学者对德育范畴自我教育的界定,强调了德育领域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和智育范畴自我教育的区别出发,提出了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践履、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等五个具体特征;从道德的本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等角度论证自我教育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最后提出了如何在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走向自我教育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彭红科 《教师》2011,(14):5-6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探讨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实现人对人的理解、扎根生活世界、生成道德智慧、尊重价值多元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探讨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实现人对人的理解、扎根生活世界、生成道德智慧、尊重价值多元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尧新瑜 《教育科学》2006,22(4):54-57
文章在对理解自我的概念、内涵与特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将理解自我提升为道德教育的自律机制,它包括自爱与克己两个向度。个体只有通过理解自我,才能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立法,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中,道德权利是被遮蔽的,这既有道德范畴方面的认识论根源,也有道德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基础。应批判认识论前提的不合理性和价值观基础的不正当性,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认识论前提和价值观基础,进而从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等维度来彰显道德权利。新的道德范畴的客观内容必须包括一定社会对其社会成员的要求,即个人道德义务,又包括社会对其成员的责任,即个人的道德权利,使道德成为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回归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加强理解正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道德教育中如何认识理解、如何实现理解、理解带来的效果如何等都成为学校教师实施德育的现实问题。当我们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时,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日益凸现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一、道德教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道德教育要关照人类生活着的意义世界,道德教育是…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权威社会到公民权利社会的转变,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在道德教育中表达的方式,从而使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新的选择。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揭示政治权威社会向公民权利社会转变中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演变之规律,以期增进人们对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界定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及范畴出发,着重考察了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萌芽、提升、拓展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并试着分析了我国生态道德教育从体认到塑造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的现实必要性,再到注重通过教育塑造人的生态道德价值观,继而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到,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了生活,这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和知识中心主义的扩张。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回归生活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生活情感、自主理必到及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刻变革,它导致了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嬗变。本期“特稿”栏目中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甘泉撰写的《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的嬗变》一文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嬗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文章指出,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期,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从集体至上向公私兼顾转变, 道德教育关系从主体主导向主客互动转变,道德教育重心从道德认知向道德发展转变,道德教育方式从教会接受到学会选择转变。这些转变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将进一步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谦让与诚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但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诚实是每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谦让是建立在诚实基础之上的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反思,我们中小学道德教育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培养,过分重视"圣人"教育;重视说教而忽视理解;重视理性而脱离生活.  相似文献   

17.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阚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校道德教育资源。它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不断扩展师生的道德认识视野、丰富师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完善师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所展示的认知魅力为学校道德教育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它所孕育的情感体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广阔的背景和基础,它所形成的道德智慧不断地促使人们向更新、更高的道德境界进发。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而学校德育的实效却颇遭人质疑。由此看来,一方面要加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德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信条"的形柳式,夕从浪主体性德育与制度德育的视角阐释他们对于道德教育的新理解,旨在改变人们对于道德教育似乎就是"灌输+惩罚"的刻板印象。本期刊发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