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渭河下游的概况、"03·8"洪水的特点和渭河堤防工程的不足等方面对渭河"03·8"洪水造成的灾害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渭河下游的概况、"03·8"洪水的特点和渭河堤防工程的不足等方面对渭河"03·8"洪水造成的灾害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4.
考古证明:远在5-lO万年前,邢台就有了人类活动。在市区内发现仰韶至商周文化遗址三百余处;1990年邢台发现南小汪西周遗址、葛庄先商文化遗址和西周邢国墓群。研究证明:南小汪遗址在西周时期是一处与邢国王室有密切关系的聚居地,应为邢国都城遗址,给研究邢国都城提供了实物依据。葛庄先商文化遗址为进一步论述商人起源“祖乙迁于邢”“昭明居砥石”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古丝绸道路沿线上,至今还残存着若干处古城遗址,明海子古城就是其中的一个。古城位于高台县西北16.5公里,许三湾火车站北15公里,行政上属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明海子乡。笔者和西北师大的李并成同志,曾于1988年9月9日对它作过短暂的考察。古城位于从许三湾通往明海乡的公路西侧,从公路上即可望到这座古城。古城四周是大  相似文献   

6.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遗存地,主要遗存有春秋时期的墓群、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的墓葬、汉代的墓葬。该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透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房山区的夏商周时期遗存集中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的三次文物调查工作中。琉璃河遗址发现了西周燕国的都城遗址、居住址,以及贵族及贫民墓群,墓葬中出土器物的铭文证实了该地是西周燕国的封地所在。镇江营与塔照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北京地区先秦考古文化的类型与谱系渐趋清晰。窦店城址的调查和试掘,了解了城址的平面形状、城墙残存情况、筑城方式和城的维修及使用情况等。丁家洼遗址是北京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居址。南正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陶器的谱系编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房山区现已发现的夏商周遗存在北京域内的夏商周遗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麻城山丘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发。一段时间内,人们不合理地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境内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失去植被的庇护,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洪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加重了洪水灾害。二十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表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在流域内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截、灌、蓄、排优化配置,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防范减灾效益显著。事实证明,水土保持工作是山丘区防治洪水灾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阳关烽燧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遗址土的矿物组成、物理力学特性及易溶盐特征,探讨了存在的病害及产生原因,指出遗址存在主要病害有墙体坍塌、冲沟发育、墙体片状剥离、干缩开裂等,并采取锚固、裂隙灌浆、支顶加固和表面防风化加固等措施对该遗址进行了现场保护加固.  相似文献   

10.
长治分水岭墓群是长治地区发现的一处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明清的古代遗存地,主要遗存有春秋时期的墓群、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的墓葬、汉代的墓葬。该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透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互助县境内明长城遗址是我国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山险、壕堑、墙体、敌台、关堡和烽燧等构成.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遗址发育有裂隙、基础掏蚀凹进、表面板结剥落、冲沟发育和生物侵害等类型病害,对遗址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基于对遗址存在环境和突出病害的归纳分类、成因与危害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为互助境内明长城遗址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西夏王陵4号陵上的冲沟为代表,在现场勘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选取冲沟的特征值,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遗址体上冲沟的形成过程,分析冲沟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冲沟在干旱、半干旱区发育的特殊性,为将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这里主要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为个案,探讨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性空间和历史的关联性上,老司城遗址空间是明清时期土司与地方民众、土司与中央王朝权力关系的象征,其历史也依赖着地方民众的信仰仪式和日常生活得以延续。目前,随着遗产保护、展示空间规划的实施,外部策划者圈地式的保护理念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产生了矛盾,以动员当地居民的参与、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感为核心理念的动态保护,应成为遗址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1前言 黄河是多沙河流、泥沙淤积在河口区,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因此,要提高河口的治理水平,仅重视修防洪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合理调度、利用河口区的水沙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目前,黄河河口段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大堤防洪标准及通讯管理与艾山以下河道一致,但是河口的防洪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其主要问题是,处理河口淤积及其影响的有效措施甚少。黄河口治理与泥沙利用尚未很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临淄史话     
临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古城之一,因城临淄水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留下了很厚的文化层堆积。六十年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考古与勘察,弄清了地下保存的城墙基址、门道、沟渠及其宫室、墓群的分布,以及齐国故城的平面布局。临淄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西周前的临淄在临淄建城前,这一带早有先民在这里繁殖生息。考古中发现距古城一公里的淄河东岸存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在这些遗址的上层还堆积有商朝的遗存。早在龙山文化时代,在这里从事农业活动的先民,已从事垦植谷物,繁养家畜,他们是这一带地区拓荒者。在齐国建国前,这地区的农业已经相当发  相似文献   

16.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银川西夏3号陵的现状及保护加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从现状调查入手 ,探讨了西夏 3号陵的现存状况 ,指出遗址存在主要问题 :墙体坍塌、冲沟发育、墙体片状剥离、干缩开裂和人为破坏等 ,并对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木质锚杆锚固、裂隙灌浆、表面防风化加固与加强游客管理等综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考古发现表明,青海都兰热水北岸建有吐蕃佛寺,包括坛城、佛塔、灶堂等遗址.该佛寺周边为吐蕃墓地,分布有文成公主塔、贡松贡赞的吐谷浑妃蒙洁墀噶墓,贡松贡赞的象雄妃没庐·芒邦墓,可谓"藏后陵".据本文考证,血渭1号大墓、藏王陵西区六陵并非陵墓而是坛城式灵堂遗址.  相似文献   

20.
身边的历史     
正"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起点"和"明皇城东安门遗址",位于北京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道的皇城根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城以紫禁城(又称"宫城")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环绕皇城、内城(又称"京城",即今北京二环路),形成宫城、皇城、京城三重城圈。皇城位于内城南部正中,原有天安、地安、东安、西安四门,现仅存天安门及两侧城墙。"正阳门城楼"和"德胜门箭楼"为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