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儿童与教育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世纪二十年代末,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一书,为现今儿童发展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把儿童道德  相似文献   

2.
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在道德判断研究领域里,皮亚杰以及科尔伯格等的道德判断认知推理理论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道德判断的认知推理理论过于强调认知推理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方面,针对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布雷西提出了道德同一性,他认为,道德同一性在独立人格的成长过程中来自于一种心理需要,使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观念前后一致,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皮亚杰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起源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泛灵论、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对心理理论研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如关于领域一般性与特殊性、心理表征的观点。“存大同求小异”,这应该是我们在研究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时对等皮亚杰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品德心理研究始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探讨,他利用创设的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在假设道德情境中的道德判断的方法早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经典。鉴于皮亚杰的卓越研究,道德判断课题已成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心,相比之下,作为道德心理整体之密不可分的其他心理特征如道德动机的研究则略显不足,我国的研究状况亦是如此。我国对道德动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李伯黍等人的研究,他们从探索认识道德性动机与实际道德动机的特征、差异、关系及发展特征等方面入手,研究我国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动机特征。自80年代初期起我国开始出现较多的有关道德动机的…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领域特殊性的视野对于理解儿童道德发展和改进研究思路、方法有着有益的启示和指引.道德认知领域一般性理论受到新近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质疑,道德领域理论的提出开创了道德领域特殊性研究的先河,从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道德、常规和个人事件的划分,文章最后对这一理论及未来研究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儿童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Blair(1996)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权威去道德化和泛习俗化两组问题,考察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判断及其与他们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错误信念理解成绩低于接受性言语匹配的正常儿童,两组儿童在道德判断上表现不同,而在习俗判断上的表现没有差异。结果提示,道德判断需要心理理解能力,而习俗判断则与训练和社会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传统及现代道德研究一般都分成道德思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大领域。这种分类法也许有益于区分出不同的道德研究范围,但它却妨碍了从理论上完整地阐述各种道德要素之间的关系及道德形成的过程。因而几乎没有一种著名的道德理论提供了综合的道德心理学观点。认知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后皮亚杰学派的信息处理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儿童道德心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从早期的皮亚杰到柯尔伯格,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阶段理论。后期的研究者们针对前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不足,开始从多维的角度探讨儿童道德心理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艾森伯格。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