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戴婧 《考试周刊》2014,(48):182-182
<正>人们不了解聋生,不知道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语文教学任务。聋生无法在生活中自然地说话,只能用手势与周围的人交往,给他们的活动带来许多不便,成了社会中的弱者。所以,要使聋生真正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帮助他们从语言障碍中解脱出来,掌握社会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实践证明,通过语文教学的悉心培养,聋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理基础,掌握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顺利地与健康人进行社会交往,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增长知识,用说或写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现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这是由语文课文的文本特点及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和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的。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目前许多公开课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对此,我们不禁要问:(1)难道我们学生的心灵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又如何面对挫折?“回答不出,请举左手”,这只是个例,只对个别学生有用,或者说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理念。但如果我们不因人而异,东施效颦,推而广之,笔者实在不敢恭维。这和…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浮躁同样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浮躁,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很多语文教师希望一夜之间学会所有的教学技巧,而缺少在读书上的努力,更多的教师往往只是为了应试,而压缩课堂、搞题海战术,而全然不顾教学的规律所在。这种局面如果不得改变,真正的语文教学效率也不会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天地十分广阔,语文现象到处可见,语文知识随处可学,语文能力各处可练.只有跳出教材的束缚,走向立体育人,走向社会实践,走向课外阅读,走向学科融合,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走向成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以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假如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何以谈得上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也就更加谈不上语文教育的成功。对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知识的传授,因为只有让学生多学一些语文知识,才能自如地应对考试,才能看到教师的业绩,才能让学校放心、  相似文献   

6.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认定,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后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来表现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形成,文化的传播速度的加快,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融已经使传统的语文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语文园地的繁荣与小范围的举步维艰已经传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进入语文领域,可以说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革命。有人自得其乐,收益颇多,速度和效益双丰收,驾轻就熟,如鱼得水;有人看到中华文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被折腾的七零八落的,变了味道的语文,诗意苍白,大喊语文教育要回归,  相似文献   

7.
丰来 《教学随笔》2013,(18):130
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一定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试从语文审美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入手,论述在语文审美教育中促使学生向独特个体、社会个体和超越个体的回归,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生成,并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要求培养出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只有学会学习和思考、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踢球擒贼     
肖显志 《小学生》2005,(12):4-7
在每一位家长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健康的孩子什么样?笔在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不只是指没有疾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这三方面都健全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中国教师》2011,(21):2-2
<正>"大一大二这两年,我们不主张学生急于关注社会问题。因为中国不缺乏关注社会的人,但缺乏有能力关注社会的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对记者表明学院较为注重培养踏实的学生。"追根溯源,要提高国人的汉语能力,必须向目前覆盖国人最广、承载了汉语能力启蒙培养的基础语文教育求解,向诠释汉语精髓的语文教育求助。"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思潮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社会心理到思想理论的学理化过程,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无法避免的扬弃与变异的二律背反。在这一学理化过程中,扬弃使思想理论得以从本质出发,穿透现实;变异则意味着思想理论即便具有严密的逻辑,既不可能做到无懈可击,亦不可能获得社会心理的全面、无条件的认同。正是这种扬弃与变异的共存,导致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同其现实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正是坚如磐石的社会心理的存在,使得有些社会思潮虽然很容易从理性角度攻破,但学理上的有力批判却仍然无法撼动其基本信条。因此,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要关注对其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批判,更要关注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但传统的教育是传递社会化工具的命题并不能真正揭示出教育与化关系的本质。教育不只是传递化的一种工具,它应是社会化的一部分,在社会化中应具有主体地位。对于社会化而言,它不应只是占有、传递,而应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建构、生成,这才是教育与化关系的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具体说,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十余年来,它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为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于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提出疑问,动不动就让学生四人小组坐在一起讨论,而丝毫不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疑的必要,丝毫不问学生讨论的情况如何。因此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  相似文献   

16.
周烨 《现代教学》2014,(4X):4-5
<正>最近在微信平台上看到有位教育界人士的观点:时至今日,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完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上半场任务",我们的硬件投入已赶上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诸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科学管理、评价体系、教师素养、社会参与等软件设计方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而这些方面才是真正决定我国教育品质的"下半场格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如何走出“少、慢、差、费”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目标?从方法论意义上着眼,只是治标之术,只有深入到教育的本质以及语文教育与人与生活的内在密切联系的层面,才是追本溯源的正确路子。语文教育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好局面,让“语”和“文”、师和生、师生和文本、师生和生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让师生诗意地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18.
姜淑平 《教师》2011,(16):55-55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它使课堂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再现,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略有感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仅仅在于语文作文,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现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培养与训练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进行相关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袁鸿彬 《广西教育》2013,(29):18-18
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应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人复杂社会。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既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要优化并充分利用语文环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得以真正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