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孔岩心等对太原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沉积相进行分析,识别并总结出台地-泻湖、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和河流4大沉积体系以及若干沉积相类型.该区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期主要发育台地-泻湖沉积体系;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期以障壁岛-泻湖-潮坪的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其次发育碳酸盐台地相和沼泽相.早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期及以后,整个地区发生区域性海退,以浅水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为特征.沉积环境的演化经历了早期的陆表海、中期海陆过渡沉积和晚期的三角洲、陆相河流沉积,聚煤作用发生于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层序地层的概念被提出,九十年代进入理论与生产全面发展时期,至今大体上分为Exxon沉积层序理论学派,Galloway的成因地层学学派和T.A.Cross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学派,主要以陆相层序地层及海相层序地层研究为主要对象。国际上目前研究内容包括海相、湖相、河流相碎屑岩层序地层;碳酸盐层序地层;煤和其他沉积物层序地层研究,而国内以陆相河流相、湖泊相层序地层研究为主,对裂谷层序地层研究较少[1-6],虽然对于被动陆缘盆地层序地层学概念已提出,但裂谷地区层序地层还没有合适的沉积模式提出,本文从传统的层序地层原理及层序地层格架控制因素包括:野外露头、测井、地震等方面对裂谷层序地层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裂谷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勘察、岩心的观察与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地层的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类型以及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2+3进行了沉积相研究.研究表明:古盐度计算结果为0.85‰~4.44‰,本区延长组应为陆地淡水湖相沉积物.长2、长3属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和河漫沼泽沉积为主,偶见有决口扇沉积.本区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砂岩粒度较陕北东部细,以细砂为主,长3时期的水动力条件明显较长2弱.研究区内三叠纪延长期(中、晚期)为受北东东物源.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将义东断裂带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岩相划分为生物灰岩类、砂质灰岩类和泥质灰(膏)岩类3大类,将研究区碳酸盐岩划分为生物礁、澙湖和半深湖3个亚相,并将生物礁进一步细分为礁核、礁前和礁后3个微相。通过综合分析剖面相特征,建立了该区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表明,湖相碳酸盐岩主要沉积于湖盆扩张的鼎盛期至稳定期,陡坡带断阶高地为生物礁沉积,断阶低地为澙湖沉积,断阶下盘为半深湖沉积。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剖面、钻孔岩心宏观沉积相分析及岩相类型的归纳总结基础上,根据各类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在平面上的分布,识别出障壁-泻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及湖泊相等4种沉积相及其多种亚相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垂向沉积序列。其中障壁岛-泻湖沉积相发育于本溪组—太原组中下部,三角洲沉积相对应于太原组上部—山西组,河流沉积相主要发育于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湖泊沉积相发育于双泉组。研究区总体上沉积环境有从海到陆的演化过程,古气候有从温暖潮湿到相对炎热干燥的变化,聚煤作用发生于气候温暖潮湿的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期,在下石盒子组、红庙岭组及双泉组沉积期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区内聚煤作用停止,没有发育煤层。  相似文献   

6.
通过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及相关试验,综合分析研究重庆秀山县官庄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主要含水岩组包括寒武系中上统及奥陶统下统地层,根据含水岩组富水性不同可划分为纯碳酸盐岩岩组、不纯碳酸盐岩岩组和碎屑三类;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三个类型.研究区共完成8口供水井施工,成井7口,通过抽水曲线分析计算,单井涌水量高,经检测供水井地下水质量良好,加氯消毒及煮沸净化处理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皖南地区霞乡组地层及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霞乡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霞乡组下部为一海退层序,上部为一高位体系域,并建立了霞乡组的潮坪海岸进积型沉积相层序模型.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的分布特征认识的不充分,限制了对古岩溶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选取渤南低凸起渤中28-1地区下古生界为研究对象,通过残余地层厚度法,叠加残留地层厚度、剥蚀厚度、压实校正等特征参数,开展下古生界顶部古地貌形态的精细刻画,探讨古地貌对储层的控制。研究表明:研究区所处的二级古地貌单元为岩溶斜坡,进一步识别坡地、残丘、沟槽3种岩溶古地貌单元;岩溶斜坡单元的整体岩溶作用强,其中残丘和坡地溶蚀作用强烈,储集性能好,且以岩溶坡地储集性能最好,沟槽的岩溶强度较弱,但仍发育有较多溶蚀孔隙。  相似文献   

9.
地层中的碳酸盐含量对古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当古气候偏干时,碳酸盐含量升高,反之降低,利用碳酸盐指标可以研究古气候的演变。在大套湖相泥岩中,自然伽马曲线主要反映地层中泥质和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两者互为消长:碳酸盐含量高则泥质含量低,反之则高。在碳酸盐实验数据无法连续获得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自然伽马曲线替代碳酸盐含量变化研究古气候。按此方法对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罗69井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古气候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罗69井岩心实验数据和自然伽马曲线的分析,认为罗家地区沙三下沉积时期古气候自下而上经历了热干、温湿和热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储层对下古生界潜山成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平南油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量岩心、镜下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剖析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基本特征,明确储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形成风化壳和内幕两套储集系统,风化壳储层厚度大约100m,其控制下形成块状油藏,内幕储层主要...  相似文献   

11.
沾化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以深湖环境为主,页岩非均质性强且分布规律复杂,制约页岩油的勘探进展.以精细岩心观察入手,系统分析薄片资料、分析化验资料,以有机质、沉积构造、矿物结构、基础岩性作为沉积类型划分参数明确深湖环境泥岩沉积类型,并以组合方式分析泥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证实粗碎屑沉积理论中瓦尔特相律同样适用于深湖环境沉积研究,...  相似文献   

12.
垦东凸起位于郯庐断裂带北端,为前第三系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浅层披覆构造。由于潜山带内部不同潜山的雁行式排列而使其潜山披覆构造呈沟、梁相间排列;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通过对垦东西部主体带新近系油气藏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新近系主要发育他源构造岩性油气藏,具有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的相模式,油源主要来自黄河口凹陷,其次为孤南—富林洼陷及莱州湾凹陷,控边断层及区内小断层、不整合面、渗透性砂体为其主要运移通道。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油气分布范围,曲流河砂体发育情况影响油藏的展布方式。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芯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主要岩类、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空间展布等特征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飞仙关组储层主要集中分布于江油鱼洞梁剖面—龙岗68井一带的飞一二下亚段,剑阁地区的飞一二上亚段以及九龙山地区的飞三段;主要的储集岩类为亮晶鲕粒灰岩,其次是(残余)鲕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常见,裂缝为主要的渗透空间。储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台地边缘鲕粒滩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白云岩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导致主要储集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周口店地区作为中国地质大学野外教学基地, 野外教学历来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海陆变迁之沉积记录教学方面探索了沉积地层野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沉积地层野外教学,应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中重视学生的地质思维培养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 让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甘肃岷县鹿儿坝金矿床地处西秦岭南部泽库前陆盆地之洮河复式向斜北翼,是产于中三叠统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中的一个典型矿床。区域断裂构造以NW向压性断裂为主,近EW向的压扭性断裂次级构造为鹿儿坝金矿区的主要含矿构造。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发现闪长玢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根据区域构造运动及区域闪长玢岩年代学资料,本区闪长玢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末期,因此推断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印支末期,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闪长玢岩有关的斑岩型-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惠民凹陷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问题,为了从多方面综合研究以揭示区内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气藏并显示出良好的煤成气勘探潜力的原因,通过对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黄金管封闭体系高温高压生烃热模拟及烃源岩热演化史数值模拟,对区内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及生烃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层系中不同岩性的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其中煤岩显示出中等-较好的烃源岩等级;有机质类型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的Ⅱ2-Ⅲ型有机质类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受控于区域内构造特征的变化,从低熟-过熟阶段均有分布。此外,封闭体系生烃动力学特征表明,区内煤系烃源岩烃类产率较高,单位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中的最大液态烃产率和气态烃产率分别超过90 mg/g和180 mL/g。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得出,研究区内煤系烃源岩晚期二次生烃潜力较大,二次生烃产率约占总生烃产率的40%~50%,显示出良好的晚期二次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7.
野外实践环节对"沉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教学改革为契机,针对"沉积学基础"的野外实践教学,提出了室内与野外教学内容对照并互补,重点教学用例单一简明的野外教学点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精炼教学内容,优选教学路线并进行合理的野外作业设计。将以往认知型为主的室内教学体系辅以探索型为主的野外实践教学,提高了"沉积学基础"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洪水是干旱区重要的地表过程,柴达木盆地东部位于亚洲夏季风与西风作用的边界带,广泛分布的古洪水沉积对了解区域环境变化和地貌演化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夏日哈河中游的一处古洪水—风成砂剖面进行研究,以认识柴达木盆地东部洪水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与其它类型沉积物的差异,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古洪水沉积粒度频率曲线呈单峰、双峰两种类型,分选程度较差,极负偏分布,峰态尖窄,并且与河流相沉积、风成砂、风成黄土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识别沉积相的重要参考。洪水沉积与其它类型沉积在搬运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古洪水沉积中常见的粗细旋回经证明是由粒径成分及其比例差异造成的,并且粗细层在粒度曲线的形态(粗层为单峰,细层为双峰)和搬运方式上(粗层为递变悬移,细层为均匀悬移)都有差异,代表了洪水过程中的水动力变化,因此可以作为识别和划分该区域古洪水事件的依据之一。同时,在不同阶段洪水有频次和规模上的差异,并且有由洪水环境向风沙环境过渡的变化,可能受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关于水平井产能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传统水平井模型的建立都基于无限大地层或椭圆形地层。传统模型对于实际气藏中如河流相沉积为主的储层则不适用,这类气藏更适合建立箱式封闭地层模型。根据已有的气体不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求解点源的不稳定渗流问题,通过积分叠加方法给出整个水平井段的压力分布,得到了在整个箱式封闭地层中拟稳态下水平气井的产能方程,为现场计算矩形无底水砂岩气藏中的水平气井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延长区块是延长探区重要的勘探地区,对该区山西组地层的专题研究很少,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的研究更少.利用测井、地震、地质资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测井相、地震相、地层厚度、地震资料构造成图,结合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延长区进行了沉积相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流三角洲,并识别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等多种沉积微相,对研究区山西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