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词人苏轼、秦观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使得宋词的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虽苏轼与秦观的关系密切,但两人的“词法”别具一格.苏轼的词法是“以诗为词”、秦观的词法是“以赋为词”,它们在后世看来只起到“装饰”作用的而无具体含义.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以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还包括词体性质、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够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主宰着作品的生命.从秦观、苏轼两人的“词法”创作特点出发,人们能够对两人的“词法”创作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秦观和张耒同为苏轼门下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诸子中,张耒与秦观的论文大抵以苏轼为主导,分别提出与苏轼相似的"文统说";二人师承苏轼,也皆因苏轼被贬而受牵连。在贬谪途中,秦观与张耒写下了许多的诗文,但由于心态、思想气格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诗风与文风。本文试从秦观与张耒的诗文创作入手,分析二者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秦观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著有《淮海词》流传于世。秦观由于文辞得到苏轼赏识,拜苏轼为师,与张耒、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但是,虽师从苏轼在词风上却未能沿着豪放词风探索,仍致力于婉约词的发展。秦观作词,虽未能如同柳永始作慢词,美成将词由民间词转向宫廷词那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秦少游诗歌研究渐渐增温,对其诗的评价,存在一些分歧,多集中在元好问对秦观"女郎诗"之讥的辩驳、陈师道等人的评价。本文就秦观诗歌研究的现状加以综述和评说,如,秦观"诗如词"之论的省思及秦观诗歌分期的讨论等,凡此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5.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它使苏轼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使苏轼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流变,也使苏轼的宗教情怀由儒道取向佛道。  相似文献   

6.
清代道咸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孙玉庭、孙瑞珍、孙毓氵桂祖孙三代人共事交往,结下三世友情。林则徐与孙氏三代人皆为朝廷命官,其一切行为都是为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共同致力于“安内”即“安民,如江浙治水、云南平乱”等。林与孙氏之交往,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即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重用人才,为其打造成长发展的平台,使之为国为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苏轼诗的各种当代选注本中,陈迩冬先生选注的《苏轼诗选》,是出版较早、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一种,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读。对其加以辨正,有助于学人。  相似文献   

8.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曹聚仁开始交往是1933年5月7日.曹聚仁聆听鲁迅演讲,是在鲁迅刚到上海定居不久的1927年12月21日.曹聚仁第一次面见鲁迅的时间应是在1930年.曹聚仁和鲁迅的书信来往则还可以追溯到1931年.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主要是在曹聚仁任群众图书公司编辑,主编<涛声>和编辑<太白>、<芒种>期间.他们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些杂志的工作而开展的,鲁迅对这三种杂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鲁迅与曹聚仁不论从思想意识,或是志趣爱好,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异同,然而他们彼此的交往能不断发展,就是鲁迅坚持取大节而略小节的交友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学时代是学生塑造性格的主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成熟,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他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很狭隘,远不如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更能丰富他们的性格.多向的正常交往,可以使差异性较大的个性互相渗透,个性互补,使他们的个性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就更为坚强.男女生正常交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地对待异性同学的每一个行为,在我们的班集体中,正确对待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如在日常交往中,许多孩子不懂得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他们往往很想加入同伴的活动,却不知应使用什么方法等。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适应社会,学会与人友好地相处,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苏轼由于鸟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心灰意懒,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其诗词创作以乌台诗案为界,有继承也有明显差异.前期作品积极入世,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后期作品崇佛向道,风格上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相似文献   

12.
苏词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佳人形象,她们具有鲜活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大致可分为四类:貌美者不妖娆,重情者不泼辣,艺高者使风云变色,质洁者超凡脱俗。苏轼塑造这些佳人形象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有静态描写,有略貌取神,有诗意烘托,有以诗为词。其中那些品质高洁的佳人,不仅体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气魄,也寄托了苏轼的思想与情志。苏词中的佳人形象及其艺术手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家,《鹊桥仙》是其名作之一。词在发展之初,其调与题是相互统一的。词调既与音乐有关,也和文辞有关。但后来却分了家,词调只代表乐曲,不再涉及内容,如欲对内容有所说明,就得另加题目。宋词绝大多数都是如此。而秦观的这首词则恰好是词调和词题相互统一的,也就是说,《鹊桥仙》原本即是为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相似文献   

14.
孙斯提 《职大学报》2013,(1):79-82,104
纵观《红楼梦》中秦可卿与宋学士秦观的种种联系,可以说是映射出秦观其人其创作对后世文人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曹雪芹的影响,曹公之于秦观,可以说不止是追慕,更是对其诗词创作的接受,实证可谓遍布"红楼"、处处皆是。  相似文献   

15.
在南宋历史中,"归正人"自始至终饰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与"归正人"身份密不可分,在他所结交的好友中也有许多和他相同际遇的"归正人",还有与他一同"归正"的同族兄弟,他们之间的交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也对辛弃疾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辛弃疾南归时期为分界线,在南归前后两段时期里,找寻辛弃疾与其他"归正人"之间的交往事迹,通过诗词往来对其作研究,探究他们之间交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人们或言其幸,或言其不幸。就其生活的宋世而言,苏轼可谓躬逢其盛: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苏轼的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论及苏轼遭际,必须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下,方能真切著明。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地考察,苏轼是幸运的。至于其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常态而已,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著名文人,他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性格丰富多样,并形成一套独立的人生处世哲学。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中国无数文人,并在思想、文学、政治多方面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轼黄州时期著名散文篇目《前赤壁赋》为核心,结合其政治生活经历及相关作品,从庄子论辩艺术与佛教思想影响,浅析苏轼超越人生痛苦之道。  相似文献   

18.
历年来有关秦观迁葬地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讹误之处。秦观灵柩迁葬地在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而非“惠山西三里之璨山”。  相似文献   

19.
智力残疾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具有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与智力残疾人员沟通交往过程中,由于他们的身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也有别于健全人。本研究从与智力残疾人交往礼仪的见面礼仪、交谈的礼仪、拜访与接待的礼仪以及由于智力的缺陷在交往中其他方面的礼仪四个方面,分别概述了健全人在与智力残疾人交往过程中应注意或遵循的礼仪。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多产多能的杰出作家,其诗、书、文、词都卓然成家,高踞一流。不仅当时文人难以并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属罕见。尽管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升沉无定,但其文学成就是巨大的。面对坎坷,能坦然面对,乐观向上,有所创造,这得益于他的多元和谐的思想范式,得益于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