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难得的珍品之一,其中《琵琶行》尤为历代后人所传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触,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结合自己仕宦失意,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除了情感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优美的语言,结合语言与音乐的特点,借助琵琶这种乐器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无法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乐府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充分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特点与思想内涵。其中,《琵琶行》堪称乐府诗歌的代表。《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音韵富于变化,诗中多用明暗结合的手法描写琵琶女精湛的弹奏技艺和悲惨经历,从而反映出官僚腐败、民不聊生、人才荒废的丑陋一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自己被无辜贬黜的愤懑。全诗构思精妙、语言巧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琵琶行》的许渊冲英译本充分保留了白居易诗作的艺术之美和思想精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元815年,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说到这首长诗,人们更多的是对诗歌中关于音乐的生动描写表示欣赏,更多的是对作者在诗中倾吐的遭遇寄予同情,而很少有人关注那一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是白居易极负盛名的诗歌。历来被人传诵不已。在戏曲界中,被多次改编。其中马致远的《青衫泪》摒弃了白居易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敢于争取幸福的琵琶女形象。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忠于原著,真正演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塑造。对琵琶女形象的不同改编,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人生设计,抒发不同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对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教学,一般习惯于将重心放在诗歌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上。《琵琶行》流传千古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它理所当然应作为教学重点。但除此之外,似乎还可以另辟视角,从而既可收融会贯通全诗之效,又可获得清新感受。纵览全诗,写诗人听琵琶女弹奏琵琶,前后共三次;依教材段落划分,分别在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8.
随着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读者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不被作者所左右,能够对文本进行独立而客观的评价。有意无意地站在白居易的视角解读《琵琶行》,是《琵琶行》鉴赏史上的主流解读方法。这种解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将琵琶女与作者互相激发、触动的双向行为,简单处理为琵琶女激发了白居易情感抒发的单向行为。因而,仅从白居易的视角分析《琵琶行》,是单向度的,是不全面的。只有增加从琵琶女的视角,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琵琶行》。因而,破除阅读教学中的作者至上观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认为该诗为琵琶女而作。但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的社会地位悬殊,白居易也无意要把歌伎引为知己。《琵琶行》的主题是悲叹自己理想破灭,批评朝廷抛弃忠臣。  相似文献   

10.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