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现,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活动与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活动与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之中杜威所批判的“传统教育”并未绝迹———“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  相似文献   

2.
肖川 《教育导刊》2001,(2):47-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确立、弘扬和凸现,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活动与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活动与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现,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活动与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活动与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一、…  相似文献   

6.
师生交往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活动教学”受到普遍重视的结果;更是我们教学目标的重点“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不断深化的结果,因为“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弘扬,离开了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但是,从目前中小学教学实践看,有的教师对师生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尚有模糊认识,影响了师生交往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生交往不仅为认知 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教学中认知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交往实践活动或实施交往活动。师生关系是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是教育交往,而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辅助设施,师生与它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发生的作用是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对教育过程的主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主体性选择、理解与内化、借鉴与超越上。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符号理解上的不一致是师生交往的障碍之一。而不健康的情感碰撞也会产生误解性教学交往。从教师方面看,注意语言符号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运用,树立民主的教学交往思想,确认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教学互动,对于克服误解性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交往班会立足于儿童素质的交往生成机制,依托丰富多样的交往主题活动,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最终达成学生知识、智慧和整体人格生成的教育目标。交往教育理念下的班会课具有针对性、主体性、互动性,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学习、尝试合作、增长智慧、走向成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为班集体建设提供成长新样态,有效激发了班集体的活力、动力、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儿童艺术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永久固定的,儿童阶段艺术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过程。因此基于儿童的天性基础上的艺术活动更应该是幼儿主体性的张扬和体现,如何对待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成为了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关注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合理利用它们生成有意义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0.
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交往中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结构。现行教学目标的重点已深化到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确立、弘扬与凸现,离开了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教学中的交往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基于上述认识,我校语文教研  相似文献   

11.
沈杭 《贵州教育》2012,(22):40-41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美术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为了近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义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愈来愈肯定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必要性,叶澜教授的“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师生交往能促使双方主体性的展现,师生双方在交往中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应用“柔性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在活动中遵循的“人—人”关系。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师生关系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相关,“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制约着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生成与确定,影响着课堂气氛及教学效果,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什么样的关系是母语教学中理想化的师生人际关系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本文试图从母语教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出发,对其中的师生关系展开理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郭珣 《幼儿教育》2000,(11):11-11
首先,从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看,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理所当然地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幼儿的交往活动有同伴交往与非同伴交往两种形式。在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心智发展水平相近,身份、地位平等,气氛更为民主、活跃,更多地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双方在交流中构成平行的横向关系。在非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语言交流较困难,身份有别,地位也并非完全平等,气氛更为严肃、凝重,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服从,交往双方建构成了垂直的纵向联系。可见,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其次,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主体性、他我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最初,幼儿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尊重感开始萌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的合作,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性”。三岁幼儿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进行同伴交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需要,不将他人当作纯粹客体,而是视为平等主体,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我主体”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社交圈逐步扩  相似文献   

17.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主体自身的活动赋予,在活动中生成、确定、发展和完善。弘扬人的主体性应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教育体现和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很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管理学生,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萃     
肖川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发表了《论教学与交往》一文。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现...  相似文献   

19.
生成主体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了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主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20.
活动的观点是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途径,因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外部经验的教学内容才能转化为内部经验,并形成新的、特定的认知结构。在主体性教学中贯彻活动性原则,必须做到: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能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