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投故事     
三国之间老打仗,这回又是吴国跟魏国打。 曹操对众将说:“此番魏吴之战,争夺莫名城是关键。莫名城的兵力需要加强。哪位将军愿领兵前往?”  相似文献   

2.
空投故事     
周锐 《小火炬》2010,(9):7-9
三国之间老打仗,这回又是吴国跟魏国打。 曹操对众将说:“此番魏吴之战,争夺莫名城是关键。莫名城的兵力需要加强。哪位将军愿领兵前往?”  相似文献   

3.
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阿笨始终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和伤感笼罩着,“我来过,我很乖……”看到这句话,眼泪总忍不住要掉落下来。很遗憾没有为小佘艳做点什么,只能在心底祈祷:“孩子,愿你在天堂永远幸福!”  相似文献   

4.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第1版)第22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对其中的一句,课本作了如下注释:  相似文献   

7.
“惊诧”,是一种特定感情的表露:大概是由于意想不到的情况,引出了无比惊奇的感情,既奔涌于心间,又流露于嘴脸。《“友邦惊诧”论》中所摘引的蒋介石授意的那则通电特别指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看来洋大人的惊奇感情是格外奔放的,远远超过一般,已经惊奇到了说不出的地步了。可是,触发他们的媒介却是这样微不足道;学生请愿当中出现的“一点纷扰”。因“一点纷扰”而“莫名惊诧”,洋大人这番不同凡响的表现是大可玩味的:此“惊诧”真耶,假耶?  相似文献   

8.
崇拜安格     
不知何时起,“崇拜”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又不知何时后,它又被报刊舆论一致批评为浅薄与幼雅的代名词。于是,在全民性大规模地崇拜了毛泽东之后,中国人进入了自己崇拜自己的时代。而我在世人皆“天下唯我独尊”的年代里,却不怕被讽为“幼稚”,愿坦城相告:我崇拜过……他是童安格,台湾歌手。当我1991年知道他名字时,他已31岁,正是  相似文献   

9.
女儿的心愿     
女儿婧婧五岁生日这天,一家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为“小寿星”祝“寿”。在吃生日蛋糕之前,我让女儿许个愿,并说:“只要许个愿,就能够实现。”女儿很感兴趣,闭上眼睛认真地许了个愿。蜡烛被大家一起吹灭了,大家一边吃着蛋糕,一边不住地问着女儿:“快说,你许了个什么愿?”“爱钱如命”的妻子抢先猜测说:“我的婧婧,肯定是想将来长大了做生意发大财,成为亿万富翁,对不对?”可是,婧婧摇了摇头,说:“我不想发财。”大学毕业十多年了,至今还是一个科员的我笑着说:“婧婧,还是爸爸懂你的心思,你一定是想当大官,将来光宗耀祖,给我们争光,是不是?…  相似文献   

10.
女孩年满十二岁,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妈妈让她在生日蜡烛前许愿,要许一个最大的愿望。女孩听话地闭上眼睛,说:“第一个愿望,愿我们全家平平安安,愿我健康快乐地长大。”“第二个愿望,愿我电脑派位运气好,顺利进入填报的民办初中。”“第三个愿望,愿我在省运会上夺得金牌。”妈妈诧异地望着女儿,这是女儿的愿望吗?这分明是爸爸妈妈的愿望啊!吃过饭,妈妈问女孩:“你刚才说的,真的是心里最大的愿望吗?”女孩努努嘴,笑笑说:“是。”妈妈不甘心,继续问:“你不是最希望得到一只牧羊犬吗?你不是想每个周末都可以玩电脑吗?你不是想到书店买一大堆魔…  相似文献   

11.
《触龙说赵太后》(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触龙提出了四个“愿”:“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故愿望见太后”、“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乍看起来,这四个“愿”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把上面四句话分别译作“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所以想来看望你”、“希望你让他补进王宫卫士的行列当一名侍卫”、“希望在我还没有死之前,把他托付给你”。除第二句把“愿”译作“想”而外,其他三句都译成了“希  相似文献   

12.
一些对外汉语教材或学习辅导刊物中指出:在陈述句中,如果有能愿动词,那么,副词“再”应该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例如: 明年夏天,我要再去一次北京。 你的病刚好,应该再休息几天。 从副词“再”与能愿动词共现时的位置排列来看,这样的情况确属多数。但是,这种提法容易使留学生误认为“再”只能放在能愿动词之后。事实上,“再”位于能愿动词前的用法也是有的。本文拟从对外汉语教学的  相似文献   

13.
都市语言     
都市语言是都市人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它折射出现代都市人矛盾复杂微妙莫名的心态。 香港烟壳印着:“吸烟有害健康。” 证券报刊与股票认购证上写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莫名地认为“单车+少年”是最完美的搭配,莫名地认定单车属于年轻的我们;莫名地认为有单车的日子是我们生活的缩影,莫名地认定骑在单车上的时光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在有单车的日子里,我们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注释《论积贮疏》中出现以下几处错误 :1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课本注 :以 ,句中助词。“以”在文言文中只有三种用法 :a.动词 ,认为 ,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b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凭借、对象、原因、时间、处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 .连词 ,连接并列、承接、目的、结果、因果、修饰等多种关系。在这里 ,淫靡奢侈的风气增长的方式是“日日” ,即一天天地、逐日地 ,故“以”是连词 ,相当于“而” ,它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 ,表修饰关系。“日”本来就可单独用在动词…  相似文献   

16.
郭城 “城”,本义是“城墙”,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不指行政区域。《孟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用作动词时,表示“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河上以为塞。”(河:黄河。)《汉书·高帝纪》:“今天下县邑城。”由“城墙”引申为指城墙范围内的整个区域,即“城邑”的意思。《史记·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下面的话: (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予”是“给”,是单指璧来说的,“许”则是“答应”,在这里的含义是“同意交换”,是就以城易璧这件事来  相似文献   

18.
“明驼”一解《木兰诗》中有句云:“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句,《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木兰诗——古辞”于“木兰不用尚书郎”下原为“愿驰千里足”,而后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始校改为“愿借明驼千里足”。这一改动,就带来了诠释上的一个难题,即什么是“明驼”,也即“驼”上为什么加一“明”字?历代考索,纷  相似文献   

19.
潇洒同桌     
我和她是同桌,下课时我俩头碰头在讨论一道题目。没想到引起了一些同学的指指点点。 第二天,我的一位好朋友问我:“你和她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我莫名其  相似文献   

20.
《诗经》“愿”字训释历来颇多歧义。本文从“愿”之先秦用例考索 ,“愿言××”句式语法结构分析 ,“愿”在各诗篇中具体含义语境分析诸方面进行考察 ,最终认为《诗经》“愿”字当释为“思念”“想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