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进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践要求。增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需要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新闻舆论传播引导力、内容形式创新力、核心价值引领力、道德引导教化力、法律规范力、社会综合治理力及其合力,构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各种思想观念交锋角逐的前沿阵地和主要场域。网络空间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的"去中心化、虚拟化、多元化"等特征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陷入现实困境。从化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视角去考量,积极寻求纾解路径,具体为:提升网络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增强信息供给力与构建传播的话语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短视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由主动走向被动、由局地走向国际,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由抽象走向具化,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这种嬗变使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发起新的挑战,即误导大学生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冲击和稀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信息茧房、固化学生思维。通过发挥网络短视频载体功能、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自我把关能力以夯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基;利用网络短视频媒介功能、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大学生话语传播能力以扩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翼;完善网络短视频净化功能、优化信息传播环境、加强意识形态监管力度以纯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气;拓展网络短视频实践功能、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丰富思想道德品质内涵以凝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体: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街拍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快速发展与大学生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多,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仅稀释着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而且不断扭曲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鉴于此,在内容选择上,我们要创新创造出更多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内容,严厉规制不良社会思潮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在制度监管上,建立健全短视频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短视频平台自律意识;在思想政治上,做好短视频平台在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青年亚文化、网络青年亚文化引领工作,防止他们在思想政治上误入歧途,最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进入了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媒体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大学生,自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信息传播革命带来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环境下,及时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的紧密结合,能够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孙倩茹 《天津教育》2023,(13):33-34
<正>青年群众基础,是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力量和组织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开展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现状的调研,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为党和国家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文化自信、对党有较强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青年学生群体,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一、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时代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属性,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和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导致“把关人”机制弱化,“裂变式”的传播形式导致舆论控制难度大幅提高。新的传播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势在必行。以新文明理念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由“灌输式”转向“互动交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打破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开放、复杂且包容的全新场域,其生成的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聚合的引领力,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不仅有利于高效地治理网络和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又有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营造一个清正的网络社会,而且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具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给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新的现实困境.因此,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应加强队伍建设,创新传播范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以此提升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创生了多元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集聚演化、多元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空间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高地。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作为、积极有为的应然之举。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网络话语权的战略价值,建构全媒体传播矩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政治引领力;另一方面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规律,尊重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权利,准确把握大学生话语表达特征和接受偏好,引导其理性规范表达,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主导和价值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对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思想困境、网络困境、话语困境以及政治困境等多重现实问题。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当充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并自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如何有效实现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逐步改变青年政治教育被动状态,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成为青年的政治自觉、政治内蕴和常态追求,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深入研究当前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所面临的多重壁垒及其原因,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三种化育路径,为强化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式创新,网络空间这一社会存在已成为各类意识形态交汇与斗争的主战场,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信息源。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也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以理论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是必要之举。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监管,转变教育思维,提升治理效能等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安全体系,对于高校继续肩负立德树人、传播文明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强调青年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青年政治认同是加强党对青年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仪式作为一种非文字记忆的文化传承与历时书写方式,对青年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民族内聚力的生发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行动逻辑,并借助既有关于仪式理论的研究成果,探析青年政治认同的文化根脉与核心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掘仪式在青年群体意义生产与价值传递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发现,以仪式为媒介,通过符号化、具象化、可视化操演的仪式实践推进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可有效实现价值注入与情感能量的激发,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感与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时代要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进而掌握高校思政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当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等挑战.高校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明确网络空间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整体提升信息素质和意识形态能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廉洁意识培育,关乎学生品行灵魂的塑造。廉洁校园建设、国家政治生态优化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在微时代,青年学生廉洁意识的培养和建树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通过分析微时代学生廉洁意识认同危机的特点及成因,解读微时代青年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探寻培育学生廉洁意识的路径,着力实现微时代青年学生廉洁意识的广泛认同和行动践行。  相似文献   

16.
电影特有的意识形态隐身术能够有效地缝合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心理罅隙,消解学生对政治宣教的拒斥感,其以受众为本位的隐喻式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从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入手,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由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最终达到行为认同,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把电影的意识形态隐身术纳入大思政的研究视域,整合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电影的意识形态隐身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契合隐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满足受教者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适应青年文化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心理认同机制,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表现为目标化、符号化、图像化;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间的矛盾张力表现为话语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并存、话语传播场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话语传播内容的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话语传播速度的时效性与滞后性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优化路径,要通过构建多元有序的网络协同治理格局,健全意识形态网络场域传播的安全防控机制,以内容生产为保障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加强政府的意识形态网络治理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虚拟生存空间,网络空间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舆论场域的新格局。清朗网络空间,治理群体极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实践,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和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群体意志的裹挟而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力、圈层对抗、群体致盲、价值颠覆,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生态圈青年群体极化的样态表征、理论透视及其引导理路,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现实性问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问题,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实践的重要环节,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数字化与虚拟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平等性相统一、丰富性与多元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交互性相统一的特征。面对话语失序、“圈层化”加剧等现实困境,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应当聚焦传播主体培育、传播内容需求和传播受众需求,拓宽创新路径,优化教育环境,更好地把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万喃喃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3-66+72+98-99
红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探讨高校红歌快闪短视频如何共享爱国信仰和建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短视频记录大学师生歌唱祖国的政治仪式,通过多重权力保障仪式的合法性从而进行议程设置,以国家政治节日为仪式时间再塑集体记忆,以物理信息场景为仪式空间形成情感能量。短视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国家认同的建构实践,包括用象征符号促进国家政治认同,集体记忆生成国家价值认同,情感动员激发国家形象认同,仪式表演链接公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