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福斯特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意大利,描述了一对英国青年男女露西和乔治的爱情故事。运用文学伦理学分析其中的女性人物,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英国中产阶级迂腐道德准则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蒋曼贞 《高教论坛》2013,(8):115-117,121
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细致、精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主人公露西的内心世界。本文从意大利、音乐、房间与风景三个方面对小说中象征技巧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由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较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该理论主张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立场和最终目的是发现文学的伦理价值。吉本芭娜娜在短篇小说《白河夜船》中,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及丰富的情绪,描写了日本当代都市女性在伦理环境中的困惑、选择、陷入的伦理困境以及自我抗争的伦理意识。主人公在陷入痛苦深渊后,凭着自我抗争的伦理意识苏醒重生。芭娜娜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人其实是不容易被摧垮"的重要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4,(A4):18-19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姐姐的守护者》中的主要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并探究其原因。小说涉及亲情、科技和生命的关系,揭露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并向传统伦理道德发出挑战时的无奈和彷徨。  相似文献   

5.
《环境的力量》收录在毛姆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中,讲述了主人公盖伊在殖民地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困惑.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其中复杂的伦理关系.通过对盖伊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的剖析,揭示出以英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与以马来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6.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施林克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之所以冲破国界、跨越种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共鸣,除了其呈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之外,还蕴含了大量发人深省的伦理道德现象。本文尝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观照《朗读者》,分析女主人公汉娜人生轨迹中的种种伦理困境,揭示她的伦理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一生反叛传统道德,探索和寻找合乎自己理想和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标准,其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亦不断面临伦理环境下的伦理困境,并最终通过艰难的伦理选择实现伦理救赎和伦理回归。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析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伦理道德主张,阐释作者对生存价值及伦理道德的思考。通过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救赎三个维度挖掘作品的伦理教诲功能,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把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西置于英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冲突中,直接导致了这个中产阶级女性文化身份的分裂及嬗变:露西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身份分裂为渴望融入意大利世界、享受美好生活的露西与被英国中产阶级男权意识牢牢束缚的露西;最终在爱默生父子的影响下,露西抛弃了她中产阶级的文化身份,与英国下层阶级的男子结合,成为了边缘化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的经典剧作《悲悼》三部曲讲述了一场家庭伦理悲剧,阐明了违反伦理禁忌的严重性和遵守伦理秩序的重要性.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为切入点解读这部作品,剖析主人公莱维妮亚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及其伦理选择,可以看出,莱维妮亚的悲剧本质上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11.
唐卓杭 《英语广场》2023,(18):60-63
《水之乡》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探寻历史,旨在解释书中主要人物的人生到底出了什么差错。本论文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书中主要人物做出的伦理选择,探讨影响伦理选择的原因。研究发现,母亲角色的缺失导致了畸形的家庭伦理环境,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导致了病态的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基督教的护教者,C.S.路易斯深深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以善为美的伦理观念隐藏在作品中,并以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加以呈现。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本论文从伦理现场、伦理形象以及伦理选择三方面分析《纳尼亚传奇》中善的力量,从而透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中主人公美狄亚的弑子行为,沿着“弑子惩夫”这条伦理主线,还原古希腊时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美狄亚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面临的艰难伦理困境,强烈的伦理取向指引了美狄亚做出最终的伦理选择,也使她在痛苦中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小姨多鹤》是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代表作,小说以展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而见长。严歌苓以女性人道主义视角塑造了竹内多鹤这样一个具有多重伦理身份的孤女形象。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身份以及种族伦理等方法来分析这部作品,进一步考察竹内多鹤所具有的多重伦理身份以及她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彭润润 《海外英语》2013,(8X):196-197
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在她的《大披巾》中,描写了故事主人公罗莎在纳粹的刀枪下,面对自己奄奄一息已入狼口的女儿玛格达,徘徊在要不要去救玛格达的伦理困境中。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罗莎的伦理秩序被打破,伦理混乱引起的伦理两难使她的心灵备受煎熬,但是最终她的伦理秩序得到了重构,在那样的伦理环境当中她选择了保全自己。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得到结论,罗莎的选择是理性的,她也不失为一个好母亲。  相似文献   

17.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8.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艾丽斯·沃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一生因陷入白人地主压迫的伦理困境,选择抛妻弃子逃往北方;第二生中他受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对白人使用暴力,促使其伦理意识觉醒;最后在第三生中,他学会了爱人爱己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本文对科普兰经历的三次生命及其分别陷入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体现的伦理意识进行全面剖析,展现出他第一生的无能为力,选择逃离到第二生的伦理意识初步觉醒,再到第三生的自我救赎,揭示了文学作品中道德榜样的发展历程及其体现的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19.
陆茵垠 《文教资料》2008,(35):31-33
本文从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内心的双重文化冲突.这样的异质文化冲突为福斯特的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较新的文化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鸡尾酒会》是艾略特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爱德华与妻子、及西莉亚之间的情感危机,在心理分析师雷利爵士的疏导和劝解下成功走出困境的过程。根据精神分析中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爱德华在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下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做进行的伦理选择,明确了文本中蕴含的伦理道德问题,突出文学伦理批评在解决文学创作中伦理困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