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乡村民宿集群以在地化发展激发乡村主体活力,多维度驱动乡村内生性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和持续性发展。乡村民宿集群以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维护良性的人地关系,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共生发展;多元化主体在乡村空间集聚实现多种要素重聚乡村,丰富空间功能,实现乡村在地化发展;乡村民宿集群激发乡村本土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共治,有效提升治理水平;乡村民宿集群对乡村性的要求,促进物质文化保存修复与精神文化认同记忆,能有效减缓乡村衰败。  相似文献   

2.
发展乡村民宿是有效提高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农村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乡村民宿的内涵、影响乡村民宿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厘清乡村民宿内涵、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江苏乡村民宿经营方式多元,苏南、苏中、苏北的民宿发展差异显著,线上体验更丰富.基于生态文化理念的江苏乡村民宿调适路径如下:统筹民宿选址与空间布局;优化集群式民宿的生态空间肌理;设计民宿聚集区配套文化景观;彰显民宿外部建筑与内部装饰的在地生态文化;重视地域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传播;充分展现业主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宿业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现已成为特色旅游吸引物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民宿研究理论的发展,运用CiteSpace软件把中国知网近三十年来民宿领域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从年度发文量、研究力量、关键词三个方面入手,梳理了我国民宿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民宿研究领域的发文量逐年上升,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多为个体研究;研究热点体现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及文旅融合三方面.当前民宿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影响因素、发展现状、开发模式四个重点领域,未来应从研究力量合作化、研究内容多元化、民宿理论实践化等方面进行改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特色化、规范化经营,大力发展绿色民宿,保证农民主体地位,促进乡村民宿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政府政策鼓励等众多有利条件的推动下,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我国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乡村民宿的影响因素出发,运用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方法,以张家界五号山谷、莫干山裸心谷、浙江乌村以及安徽德懋堂为例,探究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开发条件、外部环境、运营模式,与农户共享共建是实现创新的决定因素。最后提出共享经济与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为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思路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但是乡村人才严重不足。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乡村振兴若要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是根本所在。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乡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解决乡村人才问题迫切需要乡村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引育和支持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注入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7.
旅游民宿快速发展,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机遇和生机,加速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改变和农民脱贫致富。为促进旅游民宿发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和斋堂镇白虎头村为例,对景区依托型和农旅一体化型两种旅游民宿的发展模式、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从依托资源创新、打造文化品牌、统一管理宣传、搭建自有渠道、广纳人才技术、获得政策支持六个方面提出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能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让乡村儿童获得优质、公平的教育。随着我国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招不足、留不住、教不好、发展慢”的困境。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健全乡村教师人才引进制度、完善乡村教师激励与保障制度、健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制度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消费的个性化升级,文化体验产品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乡村民宿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从旅游真实性理论出发,对广西龙胜金竹民宿的文化符号的运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存在文化符号意义挖掘不足,体验产品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的地域性、原真性、体验性等基本原则,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多样化运用文化符号;强化行为文化符号,增添主客互动空间,增强沉浸式住宿体验;培育社会组织,指导民宿开发,营造地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我国乡村民宿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存在着缺少规划、破坏乡村地景风貌,缺乏农村文化内涵,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合规划,房屋及土地权属复杂,发展后劲缺乏,经营者素质不高,服务、市场意识低下等问题。通过彰显地方特色、实施精品策略,研究游客心理、加强卫生意识,制定有效规划、塑造良好形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等手段可以促进我国乡村民宿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以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赋能乡村高质量振兴,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乡村人才。乡村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乡村双创型人才,既能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也是形成乡村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基于乡村振兴视角,通过分析乡村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目标和机遇,面对的现实困境,从人才理念、导师队伍、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与机制方面提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撬动乡村振兴大舞台。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机制不合理。只有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育人才、设法留住人才,才能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人才作为首要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宁波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智力、科技、培训、人才等资源优势帮扶合力陆续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研究院、实践基地等多种模式,在鄞州区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聚焦宁波市域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现状,结合“三螺旋”理论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个人发展、高校建设及政策方针方面存在的困境,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措施,以期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借鉴,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现代“三农”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力的中坚力量,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系统梳理湖北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成效及现实困境,目前湖北省乡村振兴存在着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能力不高、留才引才较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发力,需聚焦顶层设计、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打造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湖北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亦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作为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开发乡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形式,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江西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调查发现,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办学条件、管理体制和乡村人才供需矛盾问题亟待破解,具体表现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布局不均衡、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生态相脱嵌等多维困境.为此,针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及管理体制问题,需要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提质工程,同时以推进科技学院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问题;破解乡村人才供给矛盾问题需要对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启动乡村人才学历提升和技能提升工程,实行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全方位地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也是夯实乡村现代化人才根基的主要途径。然而受制于现代化力量与后乡土社会约束的共同作用,乡村教育面临着价值困境、生态困境、信任困境与发展困境等系列问题。面对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要倡导乡土认同,健全乡村文化传承机制;二要补齐教育短板,创设乡村教育新生态;三要营造积极舆论环境,构建相互信任的“学习共同体”;四要深化教育供给改革,推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内外资源整合、促进乡村内部利益协调、推进乡村社会多元治理制度生成和引导乡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新乡贤及在其基础上诞生的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化解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合法性存疑、与政府组织合作不畅及受传统认知制约影响治理效果等困境,成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题中之义。因此,需通过政策引领、身份支撑、平台构建及转变认知等路径,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8.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乡村旅游肩负"旅游产业扶贫"重任,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向休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有乡村旅游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食宿接待模式向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多业态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剖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挖掘少、开发雷同、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从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制度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为应对乡村式微、城乡发展不平衡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沂蒙精神是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群众于乡土大地上孕育而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沂蒙精神可以有效助推乡村振兴:理想信念为乡村人才振兴铸魂育人,红色文化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群众路线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保障;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