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倩 《中国传媒科技》2023,(1):56-59+78
【目的】通过反思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编辑的身份与能力、媒介技术的应用及对虚拟出版的监督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当前数字阅读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版业呈现出虚拟化发展的趋势,分析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结果】知识作为中介物联系着阅读与出版,虚拟出版助推了知识的再加工与传播。【结论】虚拟出版在阅读需求社会化加深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对人类认知机制的影响、知识的碎片化生产,以及知识生产中涉及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人类世”中自然与技术之间的新关系展开批判性反思,并将这一问题与人类学中最近关于“本体论转向”的辩论结合起来,以求超越被解析为现代性危机的自然/文化二元论。与人类学这一运动相关的“本体论政治”开启了非人类参与的问题。本文将这种人类学尝试与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东的工作进行了比照,因为后者想要克服的恰恰是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对立。根据西蒙东的观点,这种对立源自18世纪末现代性的技术断裂。本文分析了呈现于上述学者作品中的对立面(如文化与自然、文化与技术)之差异,以表明自然人类学(通过菲利普·德寇拉的工作予以说明)与技术哲学(通过西蒙东的工作予以说明)之间的对话在将自然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重建概念化方面富有成效。本文试图表明,启动这种对话以及思考如何调和自然与技术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宇宙技术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这两种思维趋势的公分母。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通过分析视频技术如何嵌入不同的行业领域,包括:医学、交通、表演艺术等,讨论成像如何调解其与世界的关系。【方法】以视频媒介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节点为中心,讨论基于成像技术的两种应用形式,一种涉及艺术,另一种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两种形式的相似之处在于视频技术作为一种中介,将人们与世界联系起来。第一部分,结合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对人类和技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与艺术作为一种感性形式是如何中介社会交往,两个问题进行综合讨论,讨论视频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使用。例如,视频技术的使用如何与艺术作品在空间扩展方面的作用相结合,以及视频技术如何重塑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无论是对录像技术在各行业的使用的广泛讨论,还是对其在艺术领域的限制的深入讨论,都离不开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结果】因此,文章将根据视频技术的传播特点,结合吉尔·德勒兹和激浪派的部分艺术理念,讨论它对心理和意识形成层面的影响,以及在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模式的变迁中起到的作用。这一部分的讨论也将尝试与哲学家居伊·德波的社会奇观理论相结合。并试图通过对于两种模式的探讨,讨论艺术与技术的媒介融合对人对于环境接受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的调整,及其在社会塑造...  相似文献   

4.
姚珺 《新闻世界》2014,(12):155-156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目的】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带给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巨大影响,自2022年年底以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高效强大的模仿创作能力刷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参与深度的认识。文章旨在分析AI绘图技术为新闻业带来的机遇、风险与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梳理AI绘图技术的运行原理和特征,从“虚拟在场”和“深度伪造”两个不同视角考察AI绘图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并从技术革命、媒介伦理、传媒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角度分析其中的风险和问题。【结果】根据AI绘图技术的逻辑特点,提出AI绘图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论】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推动AIGC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治理手段规范AIGC技术的开发使用行为,从而规避和解决其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仕 《中国传媒科技》2023,(1):64-68+87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交流方式、娱乐方式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同时也催生出各类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有效规范地运用是现代社会问题治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到精准化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文章旨在探析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网络暴力;【方法】文章厘清网络暴力的概念、成因和危害,结合人工智能的相关概述,分析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化治理网络暴力的可行性和具体应用案例;【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拦截和屏蔽网络暴力语言、图片和视频,并提供有效的干预,从而减少网暴行为的发生;【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极大程度阻止网络暴力的发生,并且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网络暴力的应用可以推动公共治理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上海已成为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仍存在社交媒体影响力较小、知名度低、空租率高的问题,如何提高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成为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设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AISAS模型,构建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模型。【结果】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建立出三个理论结构模型,提出影响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的因素。【结论】根据三个理论模型之间的影响关系,借鉴国内外优秀做法,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矩阵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媒介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媒介与社会现实处于协商、对抗式的关系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一个突出表现即是参与式传播。文章通过这一线索的梳理,为我们认识媒介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产业链各环节的改进及其对产业链的价值再造,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产业链运行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以文献分析、实证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变动进行研究,并从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产业链的价值再造。【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有改进,同时提升了科技期刊产业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期刊产业链发展中应该做到切勿以“益”代劳,避免不正规收益,加强政府支持,才能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在众多的总线技术中选择合适自身的总线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和稳定性。【方法】文章从山东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的需求角度出发,介绍CPCI总线、PCI总线、VME总线这三种总线的发展和特点,并且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发现CPCI总线能够将VME和PCI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良好的可靠性等诸多优点。【结论】最后根据山东省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最终选择了CPCI总线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出版行业经历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等阶段,技术在出版领域的作用愈发突出。通过分析出版行业技术变革与内容质量的变化关系,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当今出版行业的影响。【方法】结合出版行业发展历程和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当今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出版技术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至顶峰。关于技术发展与内容创作的基本矛盾愈发明显,伴随出现内容质量、伦理、法律等问题。【结论】技术发展引发内容生成的变革,表现在互动方式、行业技术规范和交互形态等方面,同时在社会观念和出版理念上塑造出全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文章对大数据技术与新媒体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就大数据技术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发展有所借鉴。【方法】新媒体的兴起,是信息时代来临的标志,也是高新技术的进一步运用,它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融合,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秩序与现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结果】因此,在大数据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新媒体传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其持续、健康地发展。【结论】在这种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实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ChatGPT的普适性渗透,人与智能机器(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为叙述焦点,探讨人机关系的变革逻辑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诠释等方法,深度解析ChatGPT的主要特征及其触发的变革逻辑问题。【结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升级版,ChatGPT引发了人机关系变革,主要经由协作逻辑、互动逻辑、会话逻辑、融合逻辑的嬗变过程进行体现,其中,协作逻辑经历了从“智能辅助”到“全能代理”的变化、互动逻辑从“单项控制”走向“平等对话”、会话逻辑从“机器语言”转向“情感话语”、共生逻辑从“人机融合”迈向“互为延伸”。【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关系”框架,而是在高度嵌入与深度黏合中被重构,以此形塑出人类的媒介化交往想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媒体融合的不断演进,对传统科技期刊既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技术为科技期刊塑造全新的发展运营模式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方法】本文从分析影响科技期刊生态建设的根源,即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入手,分析科技期刊出版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重塑和生态构建方案。【结果】提出期刊单位从外部环境的优化、理念转变、业务转型、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经营方式转变等各个维度努力,对网络化及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径进行探索,适应新的时代环境。【结论】可参考电商模式共同构建全新的期刊发展生态。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从而提升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文章通过对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期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差异,进而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流媒体的影响和主流媒体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潮流。【方法】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端呈现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发展方法。【结果】随着社会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体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中从之前固定的媒介与用户的单向运行模式转变为目前的“万物皆媒”的社会景观。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受到了媒体化平台用户的影响。【结论】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的各个方面必须做出及时转型。  相似文献   

16.
赵金 《青年记者》2006,(1):38-40
【主持人的话】“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和宣传,是社会的良心,是正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代哲学人类学》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第一,系统性。韩民青通过对系统方法的研究,把系统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横向的“系统”或“体系”与纵向的“过程”或“历史”。他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是系统与过程的统一,哲学人类学要全面把握人类,就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侧面对人类进行全方位研究。《当代哲学人类学》从横向的系统关系人手,先剖析了人类所处的内部关系即人类自身的组合方式,后又剖析了人类所处的外部关系即人类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同时,该书又从纵向的过程关系入手,探讨了人类的由来、发展与归宿。纵横结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方法】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入手,对供给侧结构改革语态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在内容供给、技术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剖析和审视并提出优化路径。【结果】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内容的重要“供给方”,但在互联网+,以及需求方对优质学术内容供给需求的刺激下,其学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与国家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结论】高校学术期刊要改变供给劣势,既需要国家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也需借助期刊内生式的革新,还需要依赖技术的变革推动,以机制创新等手段重塑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算法成为信息传播与社会建构变革的关键要素。文章局部考察了抖音直播中的算法推荐现象,也尝试对抖音直播中的算法推荐现象研究进行经验性材料补充。【方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梳理出“驯化”“反向驯化”两个核心解释范畴,进一步对话驯化理论。【结果】在驯化层面,算法推荐是有一定驯化难度、具有隐蔽性特征的对象,用户驯化算法推荐及其相关内容有两条基本路径,同时平台中的算法推荐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反向驯化层面,从行为到观念、从个体到群体,算法推荐对直播参与者的驯化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反向驯化逻辑与算法推荐的自身设计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结论】算法推荐对于直播参与者并无不益之处,但也存在一种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之中隐性的控制逻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探索虚拟主播的演化进路,分析在虚拟主播技术框架下人与媒介的主体间关系,为类人智能媒介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虚拟主播的演进路径,运用媒介研究的多重视角探讨虚拟主播主体性的特征、来源与发展趋势。[结果 ]虚拟主播在发展历程中显示出玩具的主体性、融合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以人格化、具身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的媒介特征。“人性化趋势”与“自反性递归”是虚拟主播媒介演进的一体两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与媒介主体性的互构。【结论】虚拟主播具有超越传统音视频媒介的能力,以及在新尺度下形构社会的可能性,是从人类从“视听域”进入下一个媒介域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