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观成峰,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不同的美丽,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对于一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也能像苏轼看庐山那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有效防止定势干扰,突破思维窠臼,发现别样风景,收获独特乐趣.笔者近来转换视角思考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法时就与这种美妙感觉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2.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8):113-113
驰名中外的庐山风光,不知倾倒了多少人游客。以庐山风光为题材的宋代名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不仅为庐山风光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且成为小学语教科书千改不变、万革不移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苏轼吟咏庐山的二十多篇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5.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6.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7.
元丰七年(公元180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江西九江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称的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庐山的风雨云雾使因"乌台诗案"而累及贬谪的苏轼感到惊异骇怪。于是兴之所致,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游庐山诗——《题西林壁》:  相似文献   

8.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到了迥异的观察结果,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的话,苏轼具有很好的观察物体(庐山)的能力.观察是人必备的思维品质,是启迪人的智慧的窗户.数学学习中离不开观察,尤其在探索性学习中更离不开观察.  相似文献   

9.
车育智 《留学生》2014,(23):50-5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是苏轼当年在路过庐山时看到庐山风景所表达的一种心境。庐山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会以此来阐释十多年研究并购的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题西林壁》一诗蕴涵着独到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把庐山作为万物以及人欲无穷的象征物,指出了人欲的无可避免与悲剧性;同时提出了走出庐山的超越思想。作以独特的辨证方法来看待、处理自身的欲望,不断强化超越自我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2.
<正>很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后的感悟之一,既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又借景说理,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客观全面,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道理。其实,我们做教师的,要想与学生走在一起,更应该具备"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采,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7,(7C):57-57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朝苏轼所著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的南部。相传在西周武王时,有一个名叫匡俗的高人,在山上结庐而居,他住的几间茅屋,就被称为匡庐。周武王曾多次派人来请他出去做官,但都遭到拒绝。后来,人们便把匡俗隐居的这座山称作庐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庐山之旅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庐山吧!它是我的家乡江西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人人都以它为傲。作为一名庐山的小老乡,我自然愿意免费做导游,带领大家领略庐山的美景。到了庐山脚下,便能想起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要体验一下他的诗句是否名符其实。别说,还真有  相似文献   

15.
诗的理趣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他在庐山西林寺的题壁诗。诗人以大气包举的手笔.概括地抒写出游览庐山的总印象: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亘绵长的山梁;从侧面看。它又是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不相同的形象。从这个印象出  相似文献   

16.
一、古诗,是语文教学的好素材1.学观察。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诗境。体会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朋友看来,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文豪。不错,我们早就读到过苏轼的作品,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这首歌颂西湖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首写庐山的诗,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元代大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两首七言绝句都以庐山为描写对象,然而反复推敲,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它们在构思、立意、韵味、风格上迥然有异。 一、绘景立意,各有侧重 《望庐山瀑布》,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9.
庐山之旅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庐山吧!它是我家乡江西的一颗璀灿明珠,人人都以它为傲.作为一名庐山的小老乡,我自然愿意免费做导游,带领大家领略庐山的美景. 到了庐山脚下,便能想起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要体验一下他的诗句是否名符其实.别说,还真有点儿意思,若不是这庐山太过"粗壮",说不定大家早就绕到山后头去看个够了呢!  相似文献   

20.
庐山之行     
<正>暑假里,我开启了庐山之行。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中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庐山留下了足迹和篇章。“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参观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后,有感而发题写的。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临壁》流传广、影响深,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