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上升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普通逻辑体系的构建遵循了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逻辑步骤,“上升法”也是指导普通逻辑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 “上升法”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从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各种抽象的规定再加以综合起来,以再现对象整体的一种逻辑方法。(注:这里指的抽象和具体是指理性阶段中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所谓思维的抽象,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属性和关系的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这种抽象思想和抽象规定是从复杂的整体中抛开其它一般属性和关系而抽象出来的。思维的具体是各种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所组成的完整思想,它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整体。)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起点、中介和终点三个基本环节。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②它是构成具体对象的基本单位;③它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中介,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整个过程中,从上升起点到上升终点之间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的中间环节。上升的中介具有三个特点:①抽象和具体的两重性。上  相似文献   

2.
周峰 《化学教学》2010,(5):32-34
问题的产生: 新老教材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知识脉络非常一致,主要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微观解释,但呈现顺序完全不同.老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先宏观实验,后微观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认为"先具体后抽象"的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抽象后具体"的过程会使学生感到困难,不易理解.但是,新教材的呈现顺序恰恰就是先微观解释后宏观实验,先抽象后具体.为什么新老教材会出现这样不同的呈现顺序呢?  相似文献   

3.
科学决策的操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同时也是决策思维的逻辑行程。这种决策操作过程与思维逻辑进展的一致性,充分体现出决策思维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逻辑起点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逻辑起点新论刘晓东一、什么是逻辑起点逻辑哲学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从经验材料开始,对对象的种种复杂的现象形态进行抽象,恰当地从对象中抽出能规定对象本质的最抽象范畴,以此作为规定具体对象的理论前提。这种规定对象本质的最抽象范畴就是(以...  相似文献   

5.
写作中的逻辑顺序法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写作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写作时要遵循着思维的一般逻辑,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在英语写作中,这种方法常用于论述文的写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用逻辑顺序法进行英文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抽象是高中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并将所得素养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它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基础[1].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人的思维过程中两条相反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即从具体到抽象;第二条路径则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抽象到具体.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积累感性的具体与抽象的规定之间的双向活动经验;能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养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般性思考的习惯;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御繁以简;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梁愈 《中学生物学》2020,(2):8-9,11
从形式与内容、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现象与本质三个侧面,阐述了遗传学与哲学在探索路径上的差异性,强调了遗传学的研究有别于哲学.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至抽象的逻辑思维。一年级的小学生,其抽象思维的水平远弱于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而且要遵循儿童的年龄及思维特点,注重直观操作,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实物或学具的操作过程,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建构知识体系。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说明如何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操作结构与知识本质的联系;注重直观操作与构建认知结构的匹配;注重技能训练与表象思维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0.
<正>议论文的目的是说理,要让读者心悦诚服,说理不仅要逻辑正确还要思维深刻。"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深刻"也是《2017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显然,让文章走向深刻已是高分作文的刚需和标配。"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让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深刻"是抽象的,  相似文献   

11.
"NP+了"表过程,是针对于"VP+了"表完整而言的,二者是相对的,而"完整"和"过程"恰好是两个相对范畴。本文从观察的角度重新分析这些现象,提出了"NP+了"表顺序的观点,同时从认知理论出发,辨析了"VP+了"、"NP+了"、"V着"之间的区别。本文意在阐述"完整"与"过程"是基于观察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正常人感知客观事物的一般心理活动顺序来看,是从感觉到认识,从认识再到概念。由于视觉障碍,盲童的心理活动顺序有时是相反的,即从概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感觉。形象思维理论提出,从印象到意象、再到形象是其艺术思维的全过程。盲童创作剪贴作品的思维过程却与此不同,是从意象开始的。意象的形成,包括联想和想象两个部分。相对而言,创作中的自觉联想,实质上隶属思维抽象;想象则走的是第二条路,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划分清楚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范畴中“具体”一词的不同含义,是重新认识传统的形象思维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做语句衔接这类题目,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而言,应做到:话题一致:顺序合理;前后照应;句式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意境和谐,语境一致;关键词过渡衔接。下面分类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知性认识过程、理性认识过程中,遵循从抽象规定到感性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规律,并讨论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精辟地概括了思维行程中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恩选集》第二卷第103页)他认为“第一条道路”是错误的;而“第二条道路”则“显然是科学上的正确方法”,并详尽地作了论述,从而被公认为辩证逻辑的基本思维方法,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科学方法。恩格斯对此评价极高,指出“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同上第122页)并队为这种与历史方法基本一致的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理论包含有四个规定,从其顺序逻辑看是由前三个规定来推出第四个规定,即由人与自身的异化推出人与人的异化;而由劳动的本身的异化来推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从而推出人与自身的异化才是"异化劳动"的隐含逻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其隐含逻辑才能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才能从审视自身出发,积极地去寻求消除异化劳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玉苑 《广东教育》2011,(11):42-43
一、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一是以空间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二是以时间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三是按逻辑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其中,按“逻辑顺序”描写的说明文又分下面几种:一是描写某事物的性质功用;二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措施;三是介绍某现象及其原因或本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法和词汇角度的分析得出英语里的"表里不一"现象还是很多。这无疑加大了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难度。因此,通过本文的分析和例证,进一步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希望能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线索和顺序在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线索起组织材料的作用,不涉及安排材料的次序;顺序是安排材料在文章中的次序的标准,不涉及贯穿材料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辨明易混、易错点,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逻辑起点不应被界定为"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而应被界定为"一个假定".从逻辑起点出发构建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生发路径,"从具体到抽象"与之并行不悖,理当耦合并用.具体理论可以存在"单数逻辑起点",也可以存在"复数逻辑起点",而学科作为具体理论的集合体只能存在"复数逻辑起点".对于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复数逻辑起点论"相较于"单数逻辑起点论",具有更强的"理论张力"和"理论体系建构力".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开放性,我们必须走出"单数逻辑起点论"的桎梏和樊篱,树立"复数逻辑起点论"的思维逻辑和行动框架,进而探寻和打通多中心、多起点、多端口、多支点、多维度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