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坛上掀起一场颇具声势的“新历史小说”创作思潮。以《花腔》为代表的仿史小说,也隶属于“新历史小说”的一种创作程式。仿史小说运用消解手法,将历史的“真相”置于广泛的“虚无”之中,通过对历史“虚无”的体认,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报告小说”是近十几年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新品种。正因为新 ,有关它的性质、特点、创作方法等尚待人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就报告小说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创作中使用的“典型化”手法作了简要的阐述 ,供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期,军旅文坛上的“农家军歌”以其新写实手法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农家军歌”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出现初期受到关注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农家军歌”与传统军旅小说的对比,指出其创作所遇到的障碍及原因。接着,对90年代中期以后同类题材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创作手法上出现新变化。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奇才,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之一。福克纳的小说以人物的意识作为描写对象,针对意识活动的特点,他在创作中尝试了大量的传统和创新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叙事手法是多角度叙事、对位式结构和隐喻象征手法。《押沙龙!押沙龙!》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手法。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8.
先锋实验小说以"新"掀起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文坛的创作和评论浪潮,这股浪潮既是一批新锐作家有意借用西方的创作观念来打破固有的小说创作模式,更是在一批新生的评论家的推动下掀起的小说创作革新。他们的创作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但是也带来了作品与读者的疏离。可是在这其中更出现了如莫言和余华这样的生力军,莫言以他扎根中国的古典气息和魔幻的现代派手法赢得了声誉;余华以他虚伪的形式和真实的人性的书写感动着读者。他们的创作都表明先锋实验小说的创作不仅应该关注如何写,也应该关注写什么。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直接体现或间接暗合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小说的主角、女人、其他人、观察视角、“预感快感”的性质等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白日梦手法的内涵。“把白日梦直接作为小说内容”、“形式上受白日梦理论影响”、“创作手法潜意识暗合白日梦理论”、“白日梦是一个创作原型”、“作家与读者构成白日梦系统”营造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白日梦手法运用的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当代女作家中,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直至今天她笔耕不止,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对诗歌、戏剧和文学评论等也有涉足,为欧美评论界和读者所瞩目,被誉为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心理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本文将从欧茨的成长经历、创作道路、创作手法对她本人及其作品进行较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说是初唐渐盛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其文章雄浑阔达、骈散兼具,以"大手笔"在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美名。梳理张说之文在内容包涵、创作体式、情感生发、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特征,阐明张说作为开元时期的政治家以及一代文宗,其"大手笔"不仅体现在撰制了数量众多的实用性文章,而且文章所呈现的格调恢弘、典雅富赡的风格,庄重整饬、骈散交融的文法技巧以及情真意切、据实而发的感情色彩等,也体现出"大手笔"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杜诗浪漫主义特色长期以来被他突出的现实主义成就所掩盖。杜诗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诗歌创作中,杜诗中大量使用想象、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体现出的浪漫主义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相似文献   

13.
汪藻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词章大家,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颇大,但他后来转而师法苏轼,诗作多关心时事,自然成文,其笔下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都深深地沾染了"老坡气",所以从总的创作倾向上来看,他更接近于苏轼,而非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14.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由于特殊的人生际遇,他的作品风格跨越南北界限,既有流易清新的一面,又有深沉雄浑的一面,对后代有着重大的影响。庾信在南、北朝为官时作有不少的园林诗赋,其体现了南北方生态环境的异同之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不同境遇下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于散见于其诗、词、文各类文体中具有"谐趣"之美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多样的艺术风格,更深刻地领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曹植作为建安文坛的晚辈和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与曹操及"建安七子"有较大的不同,相应地,其创作风格也有较大的不同。作为文学大家,其创作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它呈现为一系列的对立和冲突,这主要包括:中和与慷慨、载道与抒情、端实与空灵、雅整与俗化、壮阔与柔婉等。  相似文献   

18.
菲华作家柯清淡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层的化底蕴,生动表现了海外游子从漂泊、彷徨到怀乡、寻根的情感历程。在艺术上也有着娴熟的技巧,且思想性和艺术性水乳交融,我们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9.
元稹的《谴悲怀三首》与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都是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但由于东西文化传统和作者创作理念的不同,两诗在创作风貌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情感抒发上的含蓄委婉与奔放直白、艺术塑造上的伦理性与情感性以及创作手法上的写实性与写意性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涉及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曲、钢琴独奏曲、声乐浪漫曲等众多领域,其中钢琴作品最为人们所熟知。钢琴作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体裁,以其钢琴协奏曲为着眼点,通过旋律、和声、结构、钢琴和乐队的处理使用等几个视角,可以窥见他创作的基本手法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