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世界都面对有史以来影响面广、破坏性强的金融危机。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经济报道备受关注。为有效增强民众共克时艰的信心,紧扣民生主线,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的有效措施,只有在民生问题上做好舆论引导,才能完成主流媒体的神圣职责。从民生谈国计,从微观谈宏观,多点切入、大题小做、深入浅出,是实现经济报道“软着陆”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
杭成 《视听界》2009,(5):97-97
所谓“大民生”,是指更多地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以及从民生的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对地市级媒体而言,“国计”更多地体现为当地政府出台的各种民生政策。“大民生”强调新闻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作用,培养百姓的公共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创建良好舆论氛围的功能来说,“大民生”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陈焰 《新闻实践》2011,(3):69-70
经济新闻总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重大变革等重大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经济新闻比之于与社会新闻来说,相对会显得严肃与严谨。作为以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为主打的都市类报纸,怎样在经济报道方面进行创新,怎样让比较理性的经济报道充满可读性呢?对此,绍兴晚报以“转型升级报道”为抓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经济报道上找到了创新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浅论民生新闻的策划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漪 《新闻世界》2008,(8):68-68
健康的民生新闻要兼顾“国计”与“民生”,让国家大政方针、国之大计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广泛结合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核心,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新闻策划将成为未来民生新闻追求的特色之一,对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的快餐式报道也将会呈现为全景式深入报道,有关新闻的背景、大量的链接、多层次解读等将取代现在的孤立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是人类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这类报道一般来说,以非事件性新闻为主,依靠数字说话。它没有民生新闻那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没有突发性新闻事件那样强烈的现场感,也就是说经济报道在表现方式上存在着呆板、  相似文献   

7.
如何将民生新闻与经济报道有机结合,是摆在记者、编辑面前亟需破解的“考题”。衢州电视台经济信息频道从2008年开始在两者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根据频道的定位,创办了一档以“关注经济,服务民生”为栏目宗旨,以“经济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经济化”为定位的经济民生新闻栏目《经视新看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节目的收视率快速上升,成为当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8.
徐恬 《新闻知识》2005,(11):79-80
政策报道是指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报道,体现权威性的政策报道一向是主流媒体的强项。但长期以来,读心目中的政策报道,总是一副“高高在上,板起面孔”的样子,“口感”不好,读起来晦涩、难懂,这得归咎于一些记习惯上对政策抱以被动、应付的态度,没有动脑筋在政策与读之间找到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朱舸 《兰台世界》2012,(18):26-27
宋代经济成就巨大,内生动力与外部刺激因素皆十分强劲,然而却从未真正摘掉“积贫积弱”的历史评价.而通过对宋代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国家片面求增长的经济政策的分析,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有意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受众已不满足于局部的报道视角,而是更希望了解某一经济信息与大趋势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金华日报于2009年推出了每周一期的“深度财经”版,开辟了“财经观察”、“热点聚焦”、“财经点评”、“股市看台”等栏目,对国内外重大财经事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热点等进行个性化解读。经过几年摸索,金华日报走出了地市报以国际化视野与百姓化视角报道财经新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是地市党报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报道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经济与民生紧密融合。由于党报在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报的经济报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经济事件、分析经济趋势的首选。笔者认为,党报经济报道要顺应受众需求的改变,以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实现与受众的零距离,以增强经济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2.
治国如治家     
《1503亿财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看起来是“国计”问题,其实更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财政赤字”要说多复杂就有多复杂,要说多简单就有多简单。国家财政研究是大学问,经济学、历史学都产生过大家;王朝兴废,国家治理,“国家财政”政策和状况,是非常“坎节儿”的分析角度。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甚至  相似文献   

13.
金永亮 《声屏世界》2009,(11):59-60
《看看看》栏目从2007年元旦改版以来,坚持“民生新闻联系时政”的方向,坚持“大民生”的定位,强化公共话题策划,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和提升上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栏目有选择地向公共新闻领域延伸,将“民生”与“公共”“国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遇到的经济现象也逐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的广泛关注。人们希望通过媒体经济报道的帮助,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中获取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经济信息。经济报道既然这么受到大众的关注,作为地市级党报,也应该在经济新闻上大做文章,服务当地经济工作,满  相似文献   

15.
邹晶 《青年记者》2006,(6):64-66
以2002年元月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为标志,一些地方电视台的非上星频道开始寻求新闻突破之路,更多地将报道视野对准当地社区事务,用关怀“民生”的方式来体现对“国计”的关注和参与,“民生新闻”已成为许多地方电视频道的自觉选择,并成为业界和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媒体经济新闻报道内容逐渐增多。但是,许多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弊病:即把经济新闻时政化,媒体成了企业或部门的“发言人”,缺少贴近普通百姓的通俗化阐释。近年,不少媒体在选题角度和作品风格上另辟蹊径,即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经济报道民生化是大势所趋,做好“民生化”经济报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潘宁 《传媒观察》2008,(4):40-41
走“平民化”路线是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经济新闻报道“平民化”,就是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能及时反映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并能以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报道。  相似文献   

18.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天之意义”,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经济类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不同,它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快”。一个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经济数据,其背后往往蕴涵着国内的、国际的和历史的背景,读者也希望透过表象把握经济的未来走向。所以,一篇质量上乘的经济题材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尤贞 《兰台内外》2010,(5):30-30
“民生”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人民的生计”,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的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该词自古以来就与“国计”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央电台经济之声的“改革年”。两会期间,经济之声结合“顶天立地”的改革目标,在两会报道上追求创新,重点推出了以“高端观点”“编辑视点”“民生观察”“权威解读”“分析师看两会”等为代表的一批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具有独创性的专题和栏目。同时围绕经济、民生等两会热点话题,立足高端,加强评论,以权威的采访、专业的分析和差异化的报道来服务民生,受到听众和专家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