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居在王维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王维的隐居实况,历来众说纷纭。其实,王维一生共隐居四次:首隐在开元四年的终南山,嵩山之隐为其第二次,第三次系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晚年则辞职归隐于终南,即其一生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传统的淇上之隐与开元末之弃官归隐二说,均属子虚乌有,且王维一生也从不曾“亦官亦隐”过。  相似文献   

3.
《客至》与《宾至》是两篇写到晚年杜甫的待客之道的诗歌,“客”与“宾”之差委婉揭示杜甫晚年时期的真情实感。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更迭与意象色彩的突转,揭示杜甫心中渴望归隐静谧的喜悦之矛,刺破了诚惶诚恐待宾的无奈之盾,诗人心境外化为突转的意象色彩,心境内化为苦冥生命终隐的理想归处。探寻“归隐”道德桎梏与“落叶”生命真谛之平衡,亦是联读《客至》与《宾至》之要旨。曾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历经人情“寒冬”,终即踏上“归根”之途,能否坚守“归隐”真谛,破解“归隐”之矛盾,平衡悲喜,杜甫须更广阔的胸襟及高远的视野来实现生命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视功名宝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6.
归隐即退出官场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郭嵩焘的归隐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迂回的入世。宦海风波、战乱风波和家庭风波是其归隐的外因,而个人性格是其归隐内在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归隐缘由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隐即退出官场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郭嵩焘的归隐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迂回的人世。宦海风波战乱风波和家庭风波是其归隐的外因,而个人性格是其归隐内在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小生活在农村,每每读到文章中有关“豆子”的文字,总感到亲切。我觉得农作物中“豆子”似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外形饱满硕大,长相既有泥土气的朴质,又富有返璞归真般的诗意。而且豆子拥有“根瘤菌”,无需施肥,成本不大,劳动量适中,似乎很适合文人雅士闲时摆弄出一点情趣。故归隐之士大多爱在乡野间种几畦豆,来表明自己归隐和躬耕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名”。归隐前求济世报国之名;归隐后在仁心不灭的同时转而追求避世远俗之名,并在这种追求之中掺入了否定“名”的态度。《饮酒》诗二十首。全面地反映了陶渊明一生之中对于“名”的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11.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相似文献   

12.
晁补之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直怀有强烈的拯世救民、努力事功的入世理想,也有全力以赴去实现之的实践精神。但最终他还是走向了归隐。可以说归隐思想对晁补之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以及个人的性情三方面来具体探讨晁补之的归隐思想的形成,有助于时这位文学家的更加切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了解其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  相似文献   

14.
王阮是南宋中兴时代的爱国诗人,有《义丰集》传世。在其思想中,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一直与之伴随。其道家消极思想及刚正不阿、重人格尚气节的个性,使他不愿依附权臣而弃官归隐庐山。  相似文献   

15.
结合杨恩寿生平,对其历来为人忽视的题剧词加以研究,指出其题剧词反映了杨恩寿一生思想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对忠义之士的赞美,对一生碌碌无为的懊悔,对归隐的向往而不可得。充实了对杨恩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谢朓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说了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诗旨。这组诗中一再申述了诗人卜居归隐的意愿。文章依据组诗的有关诗句,再结合其它资料,说明了生计艰难、远祸藏身,特别是对君王和政局的失望,是杜甫决定弃官西行、卜居归隐的原因。杜甫虽已弃官,但关心国事仍一如既往,对安史之乱的尚未平定和日趋紧迫的吐蕃入侵,表现出极大忧虑。  相似文献   

19.
姜夔曾以"冷鸥轻燕"寄托自己的归隐之思,但"鸥"与"燕"作为姜夔笔下经常出现的鸟类意象,它们所体现的绝不仅是归隐之思。透过"鸥"与"燕",可以体味出作者内心的多种情怀:欲隐无路之悲,怀人相思之苦,世事无常之叹。  相似文献   

20.
张秀娟 《时代教育》2007,(6Z):51-51
中国古代的诗人,对菊花钟情非常。菊花的君子之风与归隐田园之趣是诗人的笔经常触及的话题。从屈原到马致远,可以说菊花意象在古典诗歌里处处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