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萍  马干 《收藏》2008,(2):126-126
现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兰亭集序砚”为明代端砚。砚体上刻有人物、山水、诗文,长27.5厘米。其石质细腻坚致,造型古朴典雅,保存较为完好。砚底内凹,阴刻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图1),凡11行,刀法娴熟洗练。砚棱上有划痕和磨损的痕迹。砚的四侧及砚面采用浅浮雕手法刻兰亭故事,有人物40余人,神态各异。并刻亭阁台榭、小桥流水等,毕现古时兰亭自然环境和景物,意境清丽淡雅。  相似文献   

2.
闵正国 《收藏》2008,(1):175-175
据砚史载,河南虢州(今灵宝)及豫西一带,首先出现澄泥砚。宋时李之彦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为第一。”另有一说,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  相似文献   

3.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4.
砖砚拾零     
林道昌 《收藏》2009,(6):113-113
砖砚就是以古砖为材料所刻制的砚。古砖年代久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古砖质地精良,研墨效果不亚于澄泥砚。古砖古色古香,更增添文房高雅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5.
王祖伟 《收藏》2009,(12):102-104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后汉许慎称:“砚,研也,和墨之具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的一座五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一块带盖的石砚,掀开石盖,砚面凹处有一石质磨杵,砚旁有黑色颜料数块和灰色陶质水杯,这是一套较完整的绘陶工具。  相似文献   

6.
一对鸳鸯砚     
张亚彬 《收藏》2007,(9):125-125
最近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对端溪水坑砚。卖主讲,这是一对鸳鸯砚,不能拆开卖。并说这是主家的意思,拆散了太可惜。大大增加了我收藏这对鸳鸯砚的兴趣,于是我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两方砚个头不大,均为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墨池与墨堂构成一“吕”字形,又像人的半身照。  相似文献   

7.
李俊林 《收藏》2006,(2):90-91
近读史良先生发表在某收藏类期刊上的《如石如玉呵可生津——品评一方唐代澄泥砚》一文,根据所刊澄泥砚砚照及印款图片,可断其为一方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物件。因此草小文,对陕州人马寨村澄泥砚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8.
闲云 《收藏》2001,(11):34-36
砚,曾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若从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那方砚算起,已有五千多年。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贺、刘禹锡便对端砚称颂不已,南唐后主李煜盛赞龙尾砚为天下之冠,宋代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砚即列为四宝之一。书画家们与它的关系更是密切,明代书画家陈继儒讲:“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由于文明的进步,文具的改进,特别是当前电脑逐渐普及,人们对砚,特别是古砚,相离渐远了。  相似文献   

9.
姜涛 《收藏》2007,(8):133-133
砚台的制作和使用,最早出现于商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制砚名家。在我国制砚史上,砚雕大师高凤翰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周文昭 《收藏》2012,(2):136-141
据红学家端术蕻良考证说,"红丝石砚即脂砚斋之脂砚也"。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红丝砚来源于红丝石,二是说红丝砚的色彩宛若胭脂。如今,红丝砚这个发端于唐,兴盛于宋,消退于清末民初的砚石品种,又神奇地复兴了。随着认识与欣赏红丝砚的人越来越多,收藏家与爱砚见者正在一点点悄悄掀开它神秘的面纱。那么,红丝砚的品质特征与市场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在新年来临之际,如果想要选择一方好的红丝砚,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温寒石 《收藏》2010,(9):124-124
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形制、各种艺术风格,产生了众多制砚和砚雕艺术流派。当今,砚雕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呼唤砚雕大师的出现,也为砚雕艺术和砚雕大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修养?  相似文献   

12.
王焯 《精武》2008,(5):40-41
河南孟县有苌谓清者,本秀才,好习《易筋经》法,相传其法为岳武穆所遗也,健习之颇精,力能属铁。大镞钉长尺许,错置三指间,指一拗,已曲如钩。友或戏之曰:“案头石砚颇厚,今欲碎此砚,毋令案动摇。当饮君酒。”苌答曰:“此酒不易得饮。”以手微抚砚,案未动砚已碎,以故苌闻名四方。  相似文献   

13.
汪云孙 《收藏》2009,(11):100-103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从出土的一枚西晋永嘉元年便携砚提供的信息入手,对古歙州歙砚和龙尾山歙砚及其所珍藏歙砚作了一番梳理,从而对歙砚的起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古代原歙州范围的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两晋以降,历代应该都有系绳便携砚的流传和使用。大约在宋代,由于携带、使用、制作上的不方便,便携砚的砚片开始被淘汰。明清时,便携砚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墨书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些理解对于从事歙砚收藏的朋友会有些启迪。  相似文献   

14.
在砚上抒发文人的思想感情是题铭中最为多见的。可以是由砚而生,也可以借砚而发,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人砚为铭。  相似文献   

15.
蔺涛 《收藏》2010,(9):122-122
在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中,唯噔泥砚为陶砚,它以山西绛州汾河河泥为原料,经特殊焙烧而成。澄泥砚以其古朴的造型,细腻的纹理,以及质坚不燥、滑而不腻、  相似文献   

16.
《收藏界》2007,(10)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  相似文献   

17.
江志伟 《收藏》2007,(4):122-123
黄山市砚雕家郑寒先生雕刻的一方黄山胜迹印痕砚,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另一方歙砚中国龙砚,被选中作为胡锦涛主席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创造出“两件国礼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  相似文献   

18.
李哲伟 《收藏》2013,(11):125-127
歙砚起源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到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日益为文人墨客青睐。南唐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今安徽徽州)设置砚务,官方组织开采,命砚工高手李少徽为砚务官,制作皇家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对歙砚更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是歙砚发展的高峰,景祜至嘉祜年间(1034~1063年)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开采,各种歙石不断涌现,石品质地呈多样化、精美化。  相似文献   

19.
李哲伟 《收藏》2013,(6):125-127
歙砚起源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到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日益为文人墨客青睐。南唐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今安徽徽州)设置砚务,官方组织开采,命砚工高手李少徽为砚务官,制作皇家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对歙砚更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是歙砚发展的高峰,景祜至嘉祜年间(1034~1063年)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开采,各种歙石不断涌现,石品质地呈多样化、精美化。  相似文献   

20.
木力 《收藏》2009,(6):112-112
本人喜藏砚,自觉与古代文人墨客对话,其乐也融融。所藏虽不多,然端歙皆备,异物偶俱。闲时拿出把玩,颇得悠然之乐。箧中有一砚,收藏已三年,一直未能断为何石,今特捧出,求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