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文良  贾麟  葛广昱  郭旭 《考试周刊》2012,(45):140-141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首先应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可分为个体教育观念和群体教育观念,教育中的诸问题特别是教育观念问题来源于个体教育观念与群体教育观念的矛盾,采用“文化型塑”、教育去功利化等方式,可以实现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终极诉求——追求“完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教育考试机构为了满足国家教育考试事业发展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和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推动机构实现高水平现代性的发展过程。教育考试机构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包括观念、制度、技术、资源和队伍等要素的现代化,其中,观念现代化是灵魂,技术、资源、队伍现代化是基础,而制度现代化是保障。它们共同作用于教育考试机构的各个业务环节,使之表现出不同的现代性特征。为了推进教育考试机构现代化建设,可以采取上下协同、一体多样、工程推动和文化建设等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有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又蕴涵着对教育理想状态的追求。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对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怎样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但中国传统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导致了个性化教育的重大缺失。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和完善物质条件是获得这一“通行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蒋桂林 《江苏教育》2014,(11):53-54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追求的目标。为此,研究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中与教育现代化有关的598篇文献为样本,以Cite Space软件为分析工具,发现研究热点与趋势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教育公平""高等教育现代化"上;在时间上主要被划分为泛化的概念与理念研究,开始转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不同层面的现代化研究,以及正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观测点研究三个阶段。现有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偏离与影响在于:概念泛化,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价值;内生性不足,深陷借鉴与"指标式"泥淖;教育现代化观念转型缓慢,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挑战,人的现代化落实困难;政府干预过多,无法激发百花齐放的多元探索积极性。未来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改进与价值维度矫正包括: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指标,克服研究概念泛化问题;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强化落实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研究;回归人本观念,实现人、制度和办学条件三方面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研究;鼓励上下互动的教育现代化探索,总结百花齐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含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也含教育管理、师资、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场革命 ,将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含义丰富 ,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的现代化 ;只有教育设备、手段的现代化 ,没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现代化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人的现代化受制于教育的现代化 ,受制于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体系的完善 ,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机制的创新和教育行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要优先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南。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教育观念的开放性即不把教育局限于学校,强调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观念的民主性,即讲教育机会平等、师生平等。教育观念的未来性,即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建设要有超前意识。二、要分步实现教育制度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顾明远先生首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这个学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教育现代化"思想体系。顾明远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具有平等性、终身性、生产性、个性性、多样性、信息化、开放性、科学性等基本特征。"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的过程,其核心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时,必须处理好"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教育思想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教育传统。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弘扬文化传统,如何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探索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此引领整个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基础教育战略地位、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研究主题以及区域推进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化的主要标志及特色 ,进而提出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范畴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此引领整个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城市在探索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道路上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前瞻性意义,其教育现代化在某些特征上尤为突出,表现为现代化模式更强调融合性、现代化价值更强调人本性、现代化内容更强调优质性、现代化对象更强调全纳性、教育现代化布局更强调开放性。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十四五"时期教育现代化进展面临空间挑战与困境尤为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人口素质和空间分布节奏不同步、教育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建设有待夯实等一系列问题。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的教育地理空间将实现从"孤岛"到"连片"融合,教育平台空间将实现从"现实"到"现实+虚拟"融合,教育资源空间将实现"单一"与"多元"融合,教育内容空间强调"生态文明"与"终身学习"双效并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近代化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步成型于清末新政时期,至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完成。与此同时,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也大致经历了如上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考察活动都是因教育改革而发起,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