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本质就是学习文化。不同的文化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观念和交际习惯,而不同的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也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必然要面对外国文化的介入。由于所处的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有着天然的差异,所以学习过程当中就会面对困惑。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并吸收外来文化需要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加以指导。通过学习语言材料加深对外国文化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英语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学习一种外语的同时也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文化。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因素本身,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文化知识。文化教学应当包含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3.
民族不同,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语言的学习往往是建构在对社会文化了解基础之上,因此语言学习必须从文化的学习入手。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往往是来自社会文化层面思维上的差异。在语言学习中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同时,语言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言和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目的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本文在对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跨文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任庆华 《考试周刊》2009,(27):94-94
任何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而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又主要通过语言的使用得以呈现。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英语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英语教学的必然。可是由于长期忽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职学生常常因为对英语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而无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6.
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不同的文化习俗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障碍。所以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时,仅仅给他们讲授英语知识、发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重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导人,只有理解了国家间文化渊源不同,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龙臻 《华章》2007,(8):69
语言教学过程必须加强对文化的研究,只有引导学生弄懂不同语言里蕴含的不同文化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该语言.授受关系表达是日语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相似文献   

8.
吴瑞琴 《考试周刊》2007,28(39):48-4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环境,要求他们在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英语课程标准》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语言是反映特定国家、特定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一面镜子,是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差异往往成为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错的重要原因。学生学习一门外国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应熟知特定国家的文化系统。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以扩大语言学习视野,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策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卢燕飞 《海外英语》2014,(8):213-214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而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的表达风格迥异,只有具有较高的英语国家文化素养,才能达到顺利运用语言成功交际的目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考试技巧的学习,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导致学生缺乏西方文化知识、交际能力薄弱。因此,英语教师须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西方文化知识。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课外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英语活动,不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该文对课内和课外文化教学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习风格显示了学习者如何感知学习环境及其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建构主义教学所设置的学习环境中,语言学习是建议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学生需要随时对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进行调整。仅仅设计课内语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学习软件拓宽课堂空间,设计知识链接节点,为学生创建充分的语言实践环境。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创建校园英语学习平台可以包括语言基础、语言功能、语言运用、语言文化等内容,将语言实践设计为有趣的游戏或有目的性的任务。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风格实践不同内容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围学生学习英语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语言学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不一定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的出题趋势是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于渗透在语言当中的文化.所以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懂得把文化带进课堂.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文化差异.因此,以下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正常交流。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不同涵义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文化随之输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就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中西方文化知识,把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可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化环境运用合适正确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着力提出了一套旨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原则,以及贴切学生的文化导入方法,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在实施外语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知识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目的语与本国语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使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解决矛盾和冲突,克服交流障碍,从而培养其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文艳 《陕西教育》2007,(10):30-31
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同种文化相互沟通的过程,只有注重文化输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成功地与外族人实现交流,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其语言,还包括其文化.文化靠语言存储与传播,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文章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应遵循的原则及其主要内容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外语院校主要学科为语言专业。本文探讨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类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与英语专业学生不同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始学习其专业之前,都有英语学习的经验,其对英语国家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因此,对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对中国文化,目标语国家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59):103-104
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作为当代高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知识,还应关注英语所蕴含的语言文化,以及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运用,和运用习惯上的差异。强化语言文化意识对学生英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本文通过英语教学中与文化相融合以及校内外环境创设和农村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化教育,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