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众文化的普及促使我国社会文化日益向一种"全新的文化共生状态"迈进,而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受众的行为模式,继而推动我国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嬗变。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媒介"犹如一道通关密语,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粉丝群体。作为坐拥"青少年"和"粉丝"两种身份的社会个体,青少年粉丝是粉丝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却又打上了叛逆浮躁的标识;他们既是媒介化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弄潮儿,却又经常在媒介技  相似文献   

2.
传媒文化借助现代化的传播载体以及娱乐化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化的营销手段,蚕食着主流文化原有的空间,道德理性、审美价值、理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文化内涵不断弱化,在这种传媒语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免疫养成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免疫养成教育就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并实践认知媒介、评判媒介、调控和利用媒介,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化,个人化,交互化和多媒体化的全新传播方式冲击着传统媒介。互联网的个人化和交互化的特性成为构成虚拟社区的关键。在网络时代里,要处理好新人类同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少年“粉丝”作为泛娱乐化时代下新崛起的一个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面对大众质疑和批判的眼光,他们事实上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极端狂热,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正日趋理性;另一方面,青少年“粉丝”在娱乐化浪潮和消费主义的双重驱动下表现出的过度沉迷及盲目消费的倾向,也亟需相关的社会力量予以矫正。为此,学校、家庭及媒体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对青少年“粉丝”的心理和行为加以引导,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张舒予 《中国教师》2010,(17):33-35
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纪必备的素质之一后,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传媒、利用传媒的能力,并且将传媒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正面化。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本期特约请多年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舒予教授撰文阐释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基于跨学科视角,融合传播学等研究方法,从传播的主客体、媒介、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可以更全面而立体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起阻碍作用的同时又提供了传播土壤;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选择与诠释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和内容也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李梅  肖颜 《成才之路》2023,(32):25-28
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与智能技术高度融合,媒体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细分化,生产流程智能化,这对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化、场景化、垂直化的媒体发展趋势,以及在播音主持领域出现的虚拟偶像、AI主播等技术产物,对传媒工作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形态、媒介格局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为紧跟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的步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从重塑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信息社会开启了话语平权时代,话语权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权力.粉丝文化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方式,也在悄悄改变着权力的本质.粉丝文化等传媒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方式,具有祛意识形态性.因此,政府需要传播、引导,并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利用互联网提高文化软实力,构建多元文化的生态共同体,从而对多元文化进行引领,赢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性以及我国教师媒介素养的缺乏,无不昭示着教师媒介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一、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原因分析青少年代表着一个活跃的、富有好奇心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某些特质在21世纪的青少年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追逐时尚就是他们的“行为标签”。“时尚”作为社会流行文化的集中体现,已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晓昂 《甘肃教育》2023,(17):51-53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大众化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粉丝提供了多样化的追星渠道和手段,也提升了青少年粉丝的追星体验。但是粉丝文化的消费性、诱惑性、商业性等特点会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面对诱惑容易做出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家庭消费带来压力,也扭曲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使其产生了错误的消费观、金钱观和价值观。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粉丝文化的新特征,然后就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传播与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电视传播作为迎合受众的媒介,它在化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营造多层次的受众化氛围,接受化熏陶,推动着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中职生,正处于道德信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等易受影响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对媒体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而我国的大众传媒对媒介素养宣传有所缺失,以及学校、家庭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所缺乏。鉴于此,本文就中职生媒介素养的特点和如何培养、提升中职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对中职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媒介人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当代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媒介工业、影像工业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符号商品的大量增殖,当今中国的化状况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审美革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最大冲击是消解了审美,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学艺术以及整个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新型化媒介人”正是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产生与崛起的群体,他们主要供职于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化旅游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娱乐业等化产业部门,从事符号,化商品的生产、服务、市场开发与传播,起着沟通化与市场的中介人的作用。本对于这个阶层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特别关注了这个阶层的阶级属性、它与化产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兴起之间的关系、它在市场—权力,知识三元结构中的定位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发生了嬗变。文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而电影、电视等图像媒介以狂欢化的姿态,进行着大批量、高速度的信息输出。"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发出了新的挑战。受身心年龄特征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对审美的追求更注重于感性化。因此,他们不再单单停留在纸质的文字阅读,而更倾向于刺激感官、形声并茂的图像阅读。因此,以文字为媒介的语文教材,面对多种媒介融合的语境,该如何开展跨媒介阅读,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德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作为第四媒介,网络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网络所具有的自主、开放、多元的特征与青少年追求自主、反对权威、讲究个性的心理需要相契合,迅速抢占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网络与青少年的“一见钟情”给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上德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关注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与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当下中国媒介化社会语境中,社会舆论环境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增加了舆论演变的不确定性。中国边疆问题在国际视野背景下显得错综复杂,在媒介化社会这个维度上更加敏感。中国边疆对外传播同处于这个语境和环境之下,显得重要而艰难。在媒介化社会中,如何运用好全球化的媒介环境,是中国边疆问题对外传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勒继东 《天津教育》2002,(10):22-24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的健康、智慧与人格力量,决定着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青少年的健康面临着种种挑战,尤其是青少年青春期健康与生殖健康受到空前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性心理发育的前移,媒介的性信息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剧和青少年对科学的性知识获取的渠道不畅通,以及缺乏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与行为选择的适宜指导。北京妇产科医院的一位专家曾说,目前做大月份引产的妇女50%左右是18岁以下的少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3400万艾滋病感染者中1/3以上是10~24岁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是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处于生长和发育期的他们对环境的改变尤为敏感,也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媒介环境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媒介环境的发展使青少年普法教育的载体、方式和内容都随之改变。媒介环境的发展要求青少年普法教育的载体要保持传统与现代的平衡;青少年普法教育方式要实现自主性与渗透性相结合;在媒体普法过程中,加强传媒普法的自体约束和法律约束。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引入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