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阳兴 《收藏》2012,(15):60-67
古州窑是南宋时期最富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民间窑场,在中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圳博物馆郭学雷先生通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和梳理,正本清源,详细考辩了吉州窑与南宋禅宗、儒学特别是茶道艺术之间的深层关系,解决了诸多学术难题。笔者受陶瓷研究前辈刘新园先生和郭学雷先生的启发,拟从永和镇禅宗发展历史出发,探析吉州窑与当地佛教寺院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证材料,阐释南宋吉州窑几种装饰与禅宗思想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郭学雷 《收藏》2012,(13):52-63
禅宗对吉州窑存在影响的观点,最早是蒋玄怡先生提出来的。欧阳希君也指出吉州窑木叶盏与禅茶一道有关。在向刘新园先生的多次讨教中,他也反复强调禅宗与吉州窑的关系。禅宗对唐宋以来的文学、书画以及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早已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那么,禅宗是否对中国古陶瓷产生过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郭学雷 《收藏》2012,(7):52-63
禅宗对吉州窑存在影响的观点,最早是蒋玄怡先生提出来的。欧阳希君也指出吉州窑木叶盏与禅茶一道有关。在向刘新园先生的多次过教中,他也反复强调禅宗与吉州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宁 《收藏》2007,(6):88-90
永和窑坐落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县永和镇,因宋代地属吉州,故又称吉州窑。永和窑唐代晚期始烧,北宋发展,南宋鼎盛,元代终烧。它是一座著名的民间窑场,产品乡土气息浓郁,装饰手法新颖,风格清新质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4月8日发行的1999-3《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是我国第6套陶瓷系列邮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瓷窑遍布全国,北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及磁州窑,南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相似文献   

6.
胡敏丽 《收藏界》2012,(6):47-50
前不久由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与"融汇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俱已完美落幕。刘新园、刘涛与任志录为两个展览的顾问,策展人郭学雷。  相似文献   

7.
彭明瀚 《收藏》2013,(13):62-69
陶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瓷器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巨大贡献,在1万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泥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雕塑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陶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江西商代吴城文化时已有原始瓷塑,晋代洪州窑生产的青瓷谷仓盖上常饰以堆塑人物纹和鸟兽纹。宋代江西吉州窑、湖田窑、白舍窑等窑场均大量生产供人们观赏把玩的雕塑瓷,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吉州窑瓷塑以巧拙相生的造型手法,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7,(12)
正晚唐后,中国陶瓷生产开始突破"南青北白"格局,各地窑场互相借鉴、学习,寻求突破创新。至北宋,清雅风流的宋人对陶瓷艺术审美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五大名窑外,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窑场,如生产青瓷的耀州窑、龙泉窑,生产影青瓷的景德镇窑,生产彩绘瓷的磁州窑,生产黑釉瓷的吉州窑、建窑等,形成了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北宋时的扬州,从唐代"扬一益二"的国际大都会逐  相似文献   

9.
彭明瀚 《收藏》2008,(8):84-87
剪纸是我国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将民间的剪纸用于瓷器装饰,是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工艺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吉州窑一项前所未有的独创。  相似文献   

10.
彭明瀚 《收藏》2013,(7):62-69
陶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瓷器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巨大贡献,在1万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泥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雕塑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陶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江西商代吴城文化时已有原始瓷塑,晋代洪州窑生产的青瓷谷仓盖上常饰以堆塑人物纹和鸟兽纹。宋代江西吉州窑、湖田窑、白舍窑等窑场均大量生产供人们观赏把玩的雕塑瓷,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吉州窑瓷塑以巧拙相生的造型手法,  相似文献   

11.
正磁州窑与吉州窑作为宋元时期中国南北方两大重要民间窑场,其产品种类丰富,装饰题材及工艺技法多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突出地位。宋金元时期,釉下彩绘是磁州窑与吉州窑共同的表现手法,磁州窑更是将这一技法发扬光大,并且以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影响了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本文以两窑釉下彩绘产品作为切入点,探讨二者工艺技法方面的差异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制瓷工艺对艺术风格的影响"湿法工艺"是磁州窑生产瓷器的一大特色。北方气候干燥,坯体中的水分蒸发很快,因此磁州窑"从产生青坯开始,施白化妆土,刻划、绘画等装饰到施釉的整个过程,需在坯体  相似文献   

12.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相似文献   

13.
张佳宏 《收藏界》2013,(8):126-129
吉州窑:我国古代著名的黑釉瓷窑口,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南的永和镇,吉州窑始于唐代,盛于南宋,衰于元末。吉州窑因地得名,也有将其称为永和窑、东昌窑的。吉州窑的瓷器主要分为五大类:青瓷类,此类器物多较为粗糙,应为吉州窑创烧期唐代所烧。乳白瓷类,主要产于唐晚和五代、宋元时期,碗底常有"吉"、"记"、"福"、"慧"、"太平"、"本觉"等铭文。有些印有缠枝花卉、海水游鱼、凤穿牡丹等纹饰。昌窑的。"、"福"、穿牡丹等纹  相似文献   

14.
蔺永茂  解玉霞 《收藏》2012,(7):42-47
黑釉瓷是古代陶瓷中的特色品种,从东汉至明清持续发展,并演变出多种特有工艺,除了以釉色和造型装饰以外,黑釉瓷上还演进出结晶釉、刻划花、剔花、贴木叶、剪纸、漏花、金银彩饰、红绿彩饰等缤纷多彩的装饰手法。尤其在唐宋时期,黑釉瓷在南北方都有发展,在北方的定窑、邢窑、巩县窑、耀州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等窑场都有...  相似文献   

15.
正杨永德先生伉俪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捐赠品中有一件南宋吉州窑绿釉八角形枕(图1),沈面划三处蕉叶纹,侧壁印牡丹纹,转角处饰竹节形柱。该枕的珍贵之处,在于钤有"严家记"印,明代《格古要论》记载:"吉州窑……宋时有五窑",这件瓷枕上的"严家记"戳印,印证了这一记载。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永和镇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先后发现有舒、陈、谢、郭四姓窑户的铭记,独缺严家。另一件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花卉诗文束腰枕(图2),黄白色胎,枕的六面绘有纹饰,两端  相似文献   

16.
黑釉瓷是古代陶瓷中的特色品种,从东汉至明清持续发展,并演变出多种特有工艺,除了以釉色和造型装饰以外,黑釉瓷上还演进出结晶釉、刻划花、剔花、贴木叶、剪纸、漏花、金银彩饰、红绿彩饰等缤纷多彩的装饰手法。尤其在唐宋时期,黑釉瓷在南北方都有发展,在北方的定窑、邢窑、巩县窑、耀州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等窑场都有各自的特色黑  相似文献   

17.
正吉州窑是我国江南地区一处举世闻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遗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因隋至宋吉安属吉州管辖,故名"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它创烧于晚唐,盛烧于宋,南宋末年衰退,终烧于明代中期,延烧600多年。吉州窑善于利用自身地理和人文优势,集各大名窑之大成,尤其是受唐以后古吉州地区活跃的经济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其产品种类多,釉色全,造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在众多民窑中脱颖而出,成为唐宋时期南方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杜文 《收藏》2008,(3):84-87
由于盛产煤炭、坩土,古代山西产生了众多窑口,为陶瓷研究界瞩目。山西窑场分布的密集程度在全国属首位,从燕北到晋南,分布着浑源窑、怀仁窑、长治窑、偷次窑、介休窑、霍州窑、平阳窑等诸多窑口,冯先铭先生编著《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中即收录古文献记载的山西瓷窑52处。山西历代陶瓷产品存世丰富,如辽金剔刻瓷、金代红绿彩、黑釉铁彩、油滴釉瓷、钧釉瓷、砖雕、珐华、琉璃等,  相似文献   

19.
吉州窑精品鉴赏之一——吉州窑瓷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人类使用枕头的行为不会早于商周时期,《诗经》中有“角枕粲兮”,“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之类记述,表明此时枕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木质、玉质枕,隋代张盛墓出土的青瓷枕模型则是最早的瓷枕。隋唐以降,各式瓷枕时有发现,宋代是瓷枕的鼎盛时期,南北各大名窑,诸如磁州窑、定窑、登封窑、汝窑、巩县窑和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均有烧造,器形繁多,产量巨大。本文简要介绍吉州窑的各式瓷枕。  相似文献   

20.
金溪窑探密     
吴定安 《收藏界》2011,(2):52-55
江西金溪蕴含着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两宋时期的金溪窑属以景德镇湖田窑为龙头的青白瓷窑系,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教科书已有涉及。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编著的《古陶瓷收藏与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对金溪窑也作了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