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而在一线教学中,一些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一、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必要前提1.题例回放笔者听过两节"同课易构"的观摩课。课题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节课"同课"但由于"易构"而在师生群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情境创设:《生活在线》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近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  相似文献   

2.
笔者有幸参与了某校数学教研组的“同课易构”教学实践活动,聆听了三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一课。教材分“认识”和“应用”两部分。认识目标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名称,识别图形。应用目标是使学生在折、移、拼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育》2014,(11):12-13
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它以“价值理性”为本,从“教”转向“学”,旨在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能到校上课而耽误的课程。近日,衢州市举行高中地理青年教师微课大赛,侧重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层面,本文就设计中应注意之点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4.
姚天荣 《教育革新》2010,(10):11-11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前理解教材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挖掘教材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的比较与反思——从“二分法”三节课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下面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6.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2009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7.
专题复习课不同于机械性“做题—讲题”的低效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更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问题变式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进阶,关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灵活应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问题.文章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复习课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在专题复习课的设计与组织方面提出若干建议,旨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8.
常维平 《学周刊C版》2019,(23):149-149
翻转课堂和微课是现在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翻转课堂离不开微课,翻转课堂以微课为基础,是微课发展的载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微课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应用“学习任务单”进行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微课的设计,以“洋葱数学”微课教学为例展示这种模式的教学思路,重在以问题设计来激励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具有探索价值,更有利于应对中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因其多样而灵活的课堂形式,个性而不乏充实的课堂内容,受到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欢迎.然而,在大家一致追捧之余,我们却不时会发现一些肤浅的、徒有虚名的“同课异构”教学,这不免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在成都市高新区特级教师“同课研究”活动中,我执教了《圆圆的沙粒》一课。最让人回味的不是听课老师对我“情意浓浓”的课堂风格的定位。而是课堂上学生那意外的偏差引发的巧妙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在成都市高新区特级教师“同课研究”活动中,我执教了《圆圆的沙粒》一课。最让人回味的不是听课老师对我“情意浓浓”的课堂风格的定位。而是课堂上学生那意外的偏差引发的巧妙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近期听了不少新课程、新教材的课,这些课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教师新的教育理念,在课上能看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但也还有一些遗憾的地方,特别是在提问题方面,仍然感到主角不明,传统的“灌”和“填”的现象,仍充斥着课堂。我们看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由学生提出来的,而是教师在教案中预先设计好的,由教师提出来,然后带领学生去解决它。也就是说,是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而不是学生产生了问题后寻求帮助。课堂中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学生,学生就不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缺乏动机,只能是盲目跟随,这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主动…  相似文献   

13.
运用“PCK-方式”分析框架,通过对“圆周角定理”教学片段的评议和设计的对比分析与总结,反推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PCK差异,得到结论:数学教学中关注“过程”已成共识,但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或操作充斥教学过程,而有些教师浑然不知.参训者浸润在真实的教学现场——常规课堂中,通过讲课或观课(平均每月两次的频率)前后的设计反思、小组合作的磨课互学、培训者与参训者的同课异构及专业引领的说课议课等主要形式,能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而改变教师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向课堂要效益”,这是新课改发出的呐喊。笔者结合自己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从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探讨“在同课并构教学中看美术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本文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两节“同课异构”的小学美术课的思考;二是对于合理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陈恩华 《学语文》2013,(5):68-68
一、“同课异构”:对问题本身的追问“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课程,用不同的方法、形式完成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同”的是内容。“异”的是方法、是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对该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同课”之“同”不仅包括课程内容栩同,且应包括相同学生群体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一个教师在面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时,  相似文献   

16.
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是本体圈层,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圈层,营造良好氛围是条件圈层,提升服务水平是保障圈层。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的系统观念,坚持“跳出课堂看教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围绕教学抓落实”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落实中央要求不力、课堂监管流于形式、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畅、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他课堂不能与思政课堂形成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上有趣味的课、上有价值的课、上有文化的课”,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这种多层次追求的教学,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文本,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与设计,在课堂的“形”与“质”上追求完善,追求灵性和智慧,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整体价值。一、上有趣味的课“有趣味的课”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能引人入胜,儿童化和游戏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导入设计新颖得法,犹如掌握着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相似文献   

18.
公开课通常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示范课,是对某种教学法有心得,或是有创新,演示给同行们,起指导、示范作用。另一种是研究课,是对某种教法或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近年来的“聚焦课堂”采用的“同课异构”方式,即同一个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上课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通常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示范课,是对某种教学法有心得,或是有创新,演示给同行们,起指导、示范作用。另一种是研究课,是对某种教法或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近年来的“聚焦课堂”采用的“同课异构”方式,即同一个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上课过程。  相似文献   

20.
谈课堂提问     
查泽林 《教育艺术》2002,(12):26-26,40
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能变学生被动地“听”、消极地“学”为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学” ,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课堂提问 ,可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即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进行。课堂提问 ,也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一、课堂提问类型1 课前提问 :传授新知识之前 ,提出前节课重点内容问题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问题 ,既起到复习巩固作用 ,又能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便于组织课堂教学或导出新的课题。2 课间提问 :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