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燕 《青海教育》2013,(9):34-34
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关注学生生命、促进学生发展的“生命化”进行了探索,主要从“人本化课堂、人文性课堂、生活化课堂和发展性课堂”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在这几种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我们提倡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之花,努力构建生成性课堂。要达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审题,可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文题目的含义。如果学生能把《这也是课堂》与《这是一堂最精彩(或最乏味)的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题目的含义是不同的:这里的“课堂”不等于“一堂课”。如果把《这也是课堂》与《这是课堂》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也是课堂》中的:课堂”与《这是课堂》中的“课堂”含义不同。后者是指本义,即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前者用的是其引申义,指除了教室外的场所,如工厂、农村、市场等等。文章应写在这些场所发生的事或进行的活动给人的启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  相似文献   

5.
还给学生精彩的“舞台”,就是把“精彩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应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追求!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化”,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应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奋斗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直接保障是解决好一个“还”字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表现”自已,人们会说教师在“做秀”。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呢。大家会赞赏课堂的活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尊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了表现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小学数学‘真实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围绕“真实课堂”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实践探索,研究重点聚焦学生在课堂上的“真问题、真思考、真合作、真表达”,通过深入学习、积极实践和反思提升,引领教师用心打造返璞归真、朴实厚重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真实学习”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生”,努力实现“以真课育真人”的教育价值和追求。本文拟从“实践”的角度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蒋晓鸾 《广西教育》2006,(7B):67-67
一听到“思想品德”这几个字,学生就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激活课堂。笔者认为,“活”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只有课堂“活”了,才能为其他内容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在课堂上先“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堂上做了“不怕‘烫’的金鱼”这一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小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是衡量课程改革落实到位的重要标尺。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这一原则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足学习的主体,切忌“喧宾夺主”,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具体来说,应体现“四多”。  相似文献   

12.
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为体现出“自主”这一理念,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对课文达到完全解读时,就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以及阅读伙伴,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的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旁听者”。  相似文献   

13.
牟月辉 《辅导员》2010,(4):43-44
从传话走向对话,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话型”教学的实施,为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课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课堂上读书声此起彼伏”“教师尊重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等等。可以说,“阅读对话”这一理念已渐渐为大家所认同。不过,  相似文献   

14.
周建振 《考试周刊》2012,(22):35-35
何为“交流案”?交流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是联系教与学的一个案本。过去老师上课,只有老师有教案,学生有的只是课本。而如今老师所授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打印在一起,一并分发给学生,这一形式的载体就叫做“交流案”。“交流案”可让整个课堂进行“读”、“议”、“展”、“点”、“练”的演绎,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最终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利用“交流案”打造有效课堂,让语文课堂更生动?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是衡量课程改革落实到位的重要标尺。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这一原则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忌“喧宾夺主”,真正还原于课堂。具体来说.应体现“四多”:  相似文献   

16.
“生本课堂”这一概念来源于“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对话”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启迪、鼓励、唤醒和激发作用。它需要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呵护心灵,最大限度地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海英 《学语文》2010,(1):54-54
“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这是传统的课堂:纵观当今的语文敦学,课堂已悄然改变,学生自主思考着,学生合作探究着,一起走向语言,一起走近文字,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戏剧教学,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我们从两位老师的案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位专家说过,新课程能否真正实施,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否切实确立。两位老师的案例准确地演绎了新课程的这一最基本的理念。无论是王老师板块教学结构中的“演读课文”“品析语言”“课堂辩论”,还是任老师的“课堂辩论”,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文本的研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是课堂的导演与参与者。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探究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更是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列为重要内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探求“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强调“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结合初中生物“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学本位”的教学模式,要努力构建“学生参与”式的生物课堂.据此从初中生物教学出发,对“学生参与”课堂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