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降压已成为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半边天,因此中医降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医降压的优点和缺点也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文章主要论述中医降压的弊端,通过中医理论阐述中医降压的弊端,解开中医在国人心目中神圣无所不能的面纱,让人正确认识中医在降压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古典名著《黄帝内经》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民间,经常流传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而脾胃疾病的治疗也成为中医的研究特色之一,并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寒热并用法属中医临床治疗大法之一,是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使用,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脾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结合脾胃自身的生理特性与病理联系,病机以寒热错杂为主,寒热并用法治疗本类疾病效果显著.通过对寒热并用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研究,能够为脾胃病的诊断治疗和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五味与健康     
酸味 由有机酸产生,加醋酸、乳酸、柠檬酸等。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适当吃酸食,可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增强肝脏功能,提高磷元素的吸收量,还可起消毒作用。但过食酸品,能引起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等。 甜味 人对糖的味觉,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中医认为,甜味入脾。吃甜食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解除疲劳、止痛解毒等作用。但过食会壅塞泄气、血糖升高、身体发胖,还会诱  相似文献   

5.
石丹梅 《大众科技》2021,23(10):78-81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纷繁复杂,疾病之间相互关联,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中医护理技术是我国传统医疗的精髓,在脾胃病的临床护理中,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脾胃病和中医护理技术相关理论,并从临床应用现状、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病护理中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3)
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胃、食管、胰腺、脾脏等上消化道疾病,脾胃病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保护机制受损,不同患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在中医技术的发展下,中医疗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中医疗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秋科苑》2014,(1):48-50
徐景藩,生于1927年,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2009年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2部,曾参编《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种教材;擅长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8.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之一,属上呼吸道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咽部干燥、痒痛、梗阻感或引起咳嗽等。西医治疗多以改善局部症状为主,症状仍反复发作。该病隶属中医范畴之"喉痹"。历代医家,中医多从肝、脾胃、痰淤等不同维度辨证,疗效较好。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见解独到,擅长以"和解法"治疗本病。本文就慢性咽炎病因病机、结合临床经典案例,对"和解法"在该病中的临床运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黄娜  蓝娇娜 《大众科技》2016,(11):59-60
脾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的今天,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日益重视生活质量和养生保健,调理脾胃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脾胃病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症逐渐演变成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身心疾病。中国古代医书中没有专门记载"焦虑症"这一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的"惊病""脏躁""恐病"等相似。文章基于相关文献,分析归纳了焦虑症的病因病机,综述了中医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在里约奥运会上,"飞鱼"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印成了热门话题。拔罐为何如此受人青睐?哪些人群在选用这一疗法时要慎重?拔罐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拔罐是中医物理疗法"拔罐属传统中医的一种常用物理疗法。"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特色治疗中心副主任曾少平介绍,拔罐法又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它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  相似文献   

12.
养"人"从春天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也是一样。"不过,虽然都是春天,可是真要养好‘人’,早春、仲春、晚春也是各有区别的。"专家称,早春阴寒渐退,乍暖还寒,更需注意祛散阴寒、让身体逐步从冬季的将息状态活跃起来;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中医认为,肝旺可伤脾,因此应适当滋补脾胃;晚春气温逐渐升高,则要以防体内积热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论》和《中医基础理论》养生篇,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中医四诊即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的中医辅助四诊诊疗仪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已从原来的"患病意识"转变为了"预防、健康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于是引起了"养生热"、"体检热",于是体检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越发起到关键作用的一项医疗服务,而中医健康体检立足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以中医体检服务团队为基础,用中医传统四诊技术为依托,并结合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从整体、动态、个性化和平衡的角度来对人体的体质、状态进行实时掌握,具有符合中医诊疗原则的突出优势。本课题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大环境下,探讨中医四诊对中医体检带来的优势、意义,结合多学科交叉、现代信息技术、机器学习等实现收集数据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标准,制定安全、高效、可操作、可推广的中医体检服务体系,为科研研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霍华 《今日科苑》2009,(9):98-98
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气血充沛,必须要先把脾胃调养好。有些人因肾虚而吃补肾的药,但补肾药,多味厚而难于消化,通常,肾没补上,却成了脾胃的沉重负担,最后,补药停滞不消而成为毒素,所谓的虚不受补,便有脾胃虚而难于消化之意。  相似文献   

15.
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医学术与事业上的突出问题是,"从发展中医的愿望出发,走了一条中医西化的道路"。这是一条违背中医内在科学原理的自相矛盾的道路,因而使"寺院越来越像教堂,牧师日渐取代和尚"。由于它主宰了我国的中医发展,因而使1982年以来国家新《宪法》总则的规定,以及"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被虚化、被搁置。二十多年来,令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其实,彻底摆脱"中医西化"的悖论性局面,绝非学术或政治的难题。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其一,学术上瞄准中医的科学定位,切实厘清"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大世纪性理论难题。其二,中医界则须"认准自家门庭,做好自家主人",以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中药开发为重点,从学术、事业、人才三方面进行全面深刻的自省。否则,学术根基不正,学界人心东西,一切美梦,皆难成真。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也引发了一些以往少见的疾病。脂肪肝便是其中的一种。一些食欲旺盛的人出现了疲劳、恶心、呕吐和乏力、肝区疼痛,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的征状。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王小莜 《百科知识》2007,(7X):41-42
现代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也引发了一些以往少见的疾病。脂肪肝便是其中的一种。一些食欲旺盛的人出现了疲劳、恶心、呕吐和乏力、肝区疼痛,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的征状。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钱为 《今日科苑》2012,(16):102-103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中医推荐立秋四大居家膳食,助你把好家人肠胃第一关。  相似文献   

20.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四川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彭俊平提醒,肝癌已成为癌症致人死亡的"二号杀手",大部分肝癌患者发病时已进入晚期,但肝癌并不可怕,只要做好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积极综合特异性治疗这"三级预防"工作,就可有效避免肝癌发生或降低肝癌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