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应该用到的本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我们要通过自身实践和多方位的引导,让孩子们真正领会理解与宽容的深刻含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豁达的人心胸宽广,有如海洋,纳百川,竞千帆,是有大浪激荡时,绝无忧郁低泣状.”豁达的人是站在生活的制高点,一览众山小;又是处在生活的最深处,风雨平常事.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对孩子成人、成才有利.养成教育是从孩子的修养,完善人格进行培养教育.许多事实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将来会使他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行为、品德习惯却贻害无穷.  相似文献   

3.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雷艳芬 《科教文汇》2014,(8):187-187,193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通过课堂、课外两大阵地的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内心体验,必须关注学情,设计弹性方案,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品德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到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  相似文献   

7.
品德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是学生过一种高尚生活的课堂。品德课堂,不应该是40分钟的课堂,而应该变成全天候的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去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性格,获得好的命运,成就终身幸福。  相似文献   

8.
发现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时主动进行发现活动所必备的品格及能力。在学生的品德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从发现中去学习,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发现者。通过精心划分、创设情境、选择时机和适时评价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设置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社会、感知真善美丑,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趋善避恶的习惯,并自觉将一些正确、健康的习惯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相似文献   

10.
李雨 《科教文汇》2009,(29):100-101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分析一定会令品德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3.
"学进去讲出来"的崭新教学模式能够翻转课堂,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索,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及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对认识社会以及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倡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一种平等的师生对话。让小学思品课堂真正地实现真实民主化。这样的课堂才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高效的。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与学生现实与心灵世界的完美融合,.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的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易掌握,容易接受。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职业中学体育模块化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火俊 《科教文汇》2011,(3):148-149
职业中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多数学生将直接面向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以学习为主,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应采用特殊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在课堂上有机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及生活习惯;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突出体育对其就业、培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当期教学体系方式下,学校应摒弃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死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快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讲课的技巧,来开展课堂各项学习活动,不断的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观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快乐的真正源泉。本文通过快乐教学理念的应用,试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表达,勇于探索,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品德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的崇高使命,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甲凤 《科教文汇》2011,(27):106-107
小学数学课堂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要重视学生交流讨论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造由学生自主参与并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课本为基础,升华生活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