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 《科教文汇》2010,(5):57-58
鲁迅在他一系列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极具时代特色,她们的命运多是悲惨的,她们不是灰色的花朵,就是断翅的蝴蝶。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不可逃脱的命运。鲁迅通过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异化,从而无情地讨伐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达到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的目的,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2.
阿Q的诞生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不朽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沉重的一面。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本刊特发表陈漱渝先生的文章,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在研究《红楼梦》时,从文学的角度为其所作基本判断是:"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不纬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段话说的是《红  相似文献   

4.
王春 《科教文汇》2011,(34):88-88,102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被傅雷先生赞誉为"是张女士到目前为止的最美满之作"、"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小说中丰富的意象使用,特别是"月亮"意象的使用,使读者既领略了小说文学文本的优美意境,又体会了小说深刻的思想涵义。小说借"月亮"这一意象,不断变换视角:时而是洞察苍生的智者,时而是人物命运的化身,时而又是社会环境的象征……小说在月色的掩映下,深刻而隽永,浸润了说不尽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5.
解晨 《今日科苑》2010,(4):140-140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反封建的民主斗争,运用思想和文学的武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妇女作为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自然进入了鲁迅的文学世界。小说《祝福》不仅透视出鲁迅对于一般劳动妇女悲剧境遇的关注,更深入到国民性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5,(17)
本文主要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学术著作观照其文艺观,论述他和梁实秋在文学本质、文学功能、价值判断、研究方法等方面持相同观点。只不过鲁迅主要是在积极践行这些观点,而梁实秋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7.
冉进 《科学与文化》2004,(11):24-25
明成祖晚年,性情不如年轻时暴戾,比较讲民主了,也有时间研究文学了,极爱读莫言作品,还读了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的作品,写了不少研究心得,发表在内刊《宫廷学术纵横》上。最近又开始研究鲁迅小说,由于鲁迅小说寓意太深,明成祖先由较浅的《故事新编》入手。  相似文献   

8.
(二)与明成祖交流 --评讲<奔月> 明成祖晚年,性情不如年轻时暴戾,比较讲民主了,也有时间研究文学了,极爱读莫言作品,还读了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的作品,写了不少研究心得,发表在内刊<宫廷学术纵横>上.最近又开始研究鲁迅小说,由于鲁迅小说寓意太深,明成祖先由较浅的<故事新编>入手.  相似文献   

9.
顾辉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167-167,294
文学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意象。意象作为文学作品创作的关键因素在文学理论中可以找到其理论依据,因此,意象也应该在文学翻译中作为最重要的翻译单位出现。文学意象蕴含在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语音层面、语义层面、结构层面。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细节描写是司马迁在人物传记中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一部成功的小说要塑造出形象丰满、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节描写,因为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史记》对当代的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琼 《科教文汇》2008,(27):220-22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贯中西、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旧诗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尤以小说成就最为突出。郁达夫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大都留有作者自我的影子,同时又是具有较多社会内涵的“零余者”的文学形象,有着特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郁达夫小说成为五四文坛的另类亮点而独具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2.
"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张爱玲的小说《迟暮》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青春已消逝的女子凭栏哀悼青春的画面,蕴含了伤感的情怀,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青春的珍惜。文章结合作品内容,就《迟暮》作品中的伤感情怀进行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13.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浪漫主意文学历史上,爱伦·坡的作品独树一帜。因此,我将讨论一下使他的作品独特而经久不衰的众多元素中的两个—"单一的效果"和"结局感"。"单一的效果"就是指整个小说的氛围应该在首句就被提出来。叙事角度也有助于单一效果的建立。爱伦·坡小说的结局感也不同一般,他的小说的结局是死亡和悲哀。这种结局照应故事的主题,也加重了故事的单一效果。这种结局也是一种确定了的结局,没有留下一点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不会有任何后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16.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丁云凤 《今日科苑》2010,(16):287-287
蝴蝶是个美好的文学意象。但在小说《收藏家》中蝴蝶却被自私的占有,美丽女生米兰达也像蝴蝶一样被收藏、谋杀。本文以蝴蝶的悲惨命运揭露男主人公克莱格的变态收藏行为。  相似文献   

18.
李颖 《百科知识》2021,(21):34-35
明代民歌在小说中的出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俗文学盛行;二是小说的受众大部分是粗通文墨的市民阶层,小说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取向,在写作中加入深受普通市民喜爱的民歌.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和民歌从相离到相交,经过不断磨合取得了意外之喜,民歌自带的韵文特点使小说得以更好地抒发情感.除此之外,在帮助小说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进程和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刚 《今日科苑》2009,(18):161-16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0.
汪凡凡 《科教文汇》2009,(13):221-22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之意象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她的作品中充满意象并且显示出一个清晰的意象模式。这些意象以缩影的形式阐释了小说的寓意和主题。本文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两部著名短篇小说中的房子意象为切入口,审视曼斯菲尔德作品的悲剧性主题,揭示出她充满矛盾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